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4299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涉及智能中控技术领域。包括操控屏和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下表面贯穿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侧与支撑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左侧与第一齿条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的左侧与第一齿轮的右侧啮合,该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当操作人员要对操控屏进行操控时,当站在压板上时,带动压板下降,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下降,带动第一齿条下降,因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条上升,带动固定箱上升,使滑杆在滑槽中滑动,进而带动圆筒旋转,使第二齿轮旋转,使挡板向右移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槽孔对操控屏进行操控。以通过槽孔对操控屏进行操控。以通过槽孔对操控屏进行操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中控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中控即为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是指对声、光、电等各种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的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会议厅、指挥控制中心、智能化家庭等,用户可用按钮式控制面板、计算机显示器、触摸屏和无线遥控等设备,通过计算机和中央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投影机、展示台、影碟机、录像机、卡座、功放、话筒、计算机、笔记本、电动屏幕、电动窗帘、灯光等设备。
[0003]现有的技术中,好多大型的操控屏,都是平放在操作台上,如果不对屏幕进行保护,很容易使东西掉落在屏幕上,对操控屏造成损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提到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包括操控屏和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下表面贯穿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侧与支撑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左侧与第一齿条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的左侧与第一齿轮的右侧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的左侧与第二齿条的右侧啮合,所述第二齿条的上表面与固定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的右侧与滑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右侧与滑槽的左侧滑动连接,所述滑槽开设在圆筒上,所述圆筒的内壁与第一转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的外壁与第二齿轮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背面与第三齿条的正面啮合,所述第三齿条的上表面与挡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侧与第二连接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左侧与压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压板的下表面与弹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底部与固定座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杆的外壁与第一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底部与操作台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内壁与第二转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的外壁与第二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的背面与操作台的背面内壁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弹簧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弹簧以压板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操作台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孔。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与支撑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与操作台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当操作人员要对操控屏进行操控时,当站在压板上时,带动压板下降,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下降,带动第一齿条下降,因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条上升,带动固定箱上升,使滑杆在滑槽中滑动,进而带动圆筒旋转,使第二齿轮旋转,使挡板向右移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槽孔对操控屏进行操控。
[0016](2)、该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当工作人员从固定座上下来时,因弹簧压缩的弹力,使压板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上升,使第一齿条上升,带动第二齿条下降,带动固定箱下降,使滑杆在滑槽中滑动,带动圆筒旋转,带动第二齿轮旋转,使挡板对槽孔进行遮挡,对操控屏起保护作用,防止屏幕露在外面受损。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操作台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操作台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操控屏、2操作台、3第一连接杆、4支撑杆、5第一齿条、6第一齿轮、7第二齿条、8固定箱、9滑杆、10滑槽、11圆筒、12第一转杆、13第二齿轮、14第三齿条、15挡板、16第二连接杆、17压板、18弹簧、19固定座、20支撑座、21第一轴承、22第二转杆、23第二轴承、24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包括操控屏1和操作台2,操作台2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孔24,可以通过槽孔24对操控屏1进行操控,操作台2的下表面贯穿有第一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3的左侧与支撑杆4的右侧固定连接,支撑杆4的左侧与第一齿条5的右侧固定连接,第一齿条5的左侧与第一齿轮6的右侧啮合,第一齿轮6的内壁与第二转杆22的外壁转动连接,第二转杆22的外壁与第二轴承23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轴承23的背面与操作台2的背面内壁固定连接,第一齿轮6的左侧与第二齿条7的右侧啮合,第二齿条7的上表面与固定箱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箱8的右侧与滑杆9的左侧固定连接,滑杆9的右侧与滑槽10的左侧滑动连接,滑槽10开设在圆筒11上,圆筒11的内壁与第一转杆12的外壁转动连接,第一转杆12的外壁与第一轴承2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轴承21的底部与操作台2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转杆12的外壁与第二齿轮13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二齿轮13的背面与第三齿条14的正面啮合,第三齿条14的上表面与挡板
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3的左侧与第二连接杆16的右侧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6的左侧与压板17的右侧固定连接,压板17的下表面与弹簧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弹簧18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弹簧18以压板17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弹簧18的底部与固定座19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座19的上表面与支撑座2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支撑座20的上表面与操作台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23]工作时(或使用时),当操作人员要对操控屏1进行操控时,当站在压板17上时,带动压板17下降,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3下降,使得第一齿条5下降,因第一齿轮6与第一齿条5和第二齿条7均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条7上升,带动固定箱8上升,进而带动滑杆9上升,使滑杆9在滑槽10中滑动,进而带动圆筒11旋转,圆筒11带动第一转杆12旋转,使第二齿轮13旋转,因第二齿轮13与第三齿条14啮合,第三齿条14与挡板15固定连接,使挡板15向右移动,挡板15向右移动的同时操控屏1上升,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槽孔24对操控屏1进行操控,当工作人员从固定座19下来时,因弹簧18压缩的弹力,使压板17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3上升,使第一齿条5上升,带动第二齿条7下降,带动固定箱8下降,使滑杆9在滑槽10中滑动,带动圆筒11旋转,带动第二齿轮13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展厅展馆的智能中控结构,包括操控屏(1)和操作台(2),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2)的下表面贯穿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左侧与支撑杆(4)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左侧与第一齿条(5)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5)的左侧与第一齿轮(6)的右侧啮合,所述第一齿轮(6)的左侧与第二齿条(7)的右侧啮合,所述第二齿条(7)的上表面与固定箱(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8)的右侧与滑杆(9)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滑杆(9)的右侧与滑槽(10)的左侧滑动连接,所述滑槽(10)开设在圆筒(11)上,所述圆筒(11)的内壁与第一转杆(12)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12)的外壁与第二齿轮(13)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3)的背面与第三齿条(14)的正面啮合,所述第三齿条(14)的上表面与挡板(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左侧与第二连接杆(16)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6)的左侧与压板(17)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压板(17)的下表面与弹簧(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玮张金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智电光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