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8270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苗床灌水、浸苗沉实、坑内灌水以及沉水覆膜。在半干旱地区,尤其涉及到内蒙古高原中东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采用起苗前苗床灌水、假植时浸苗沉实、栽植时坑内灌水和栽植后沉水覆膜这一方法造林,造林树种当年成活率和生长量均能够达到工程造林的要求,是一种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补植苗木数量和人工成本投入的抗旱造林方法,可大面积推广应用。广应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林木栽培
,具体为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长期以来,由于失水导致苗木死亡,使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成为植树造林工作的最大难题。
[0003]鉴于此,在造林活动中除了选择适地适树、用水量少的抗旱乡土树种之外,积极采用更先进的保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已经成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更能够促进造林关键节点处可控性的节水和低人工成本造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以上现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苗床灌水:选用2

2龄苗或2

1龄苗,顶芽饱满,苗干通直、针叶完整,色泽正常、无病虫害的I 级容器苗。容器杯大小为13厘米
×
16厘米,苗高在30~50厘米,地径0.4厘米以上即可。起苗前24~48 小时将苗床大水漫灌灌足底水,起苗中轻拿轻放,确保容器杯完整,避免苗木脱离容器及容器内土壤松散。按每5株装入1个保湿袋打包后装入运输车内,装车码放相互紧靠3层以内,确保容器杯及保湿袋不散,杯不开裂;
[0007]S2.浸苗沉实:假植点选在排水良好、背阴通风处,挖长宽高为5米
×
10米
×
0.3米水槽,槽内用厚实塑料布或防水材料铺平槽底及表层,防水槽内灌入15厘米水,将带有保湿袋的苗木浸入水池内,待1 小时内捞出,保湿袋底部打孔,空出多余水分,待容器杯内土坨沉实,紧密摆放4~6小时后准备上山造林;
[0008]S3.坑内灌水:造林时要在机械开沟下挖坑或人工整地坑内挖栽植穴,栽植穴规格视容器杯和苗木大小而定,一般为土体直径2倍左右,深度要求放入苗木后,能埋至苗木土痕以上5~10厘米为准,灌满坑内约1升底水,随即小心将容器苗脱杯后植入坑(穴)中央,将栽植苗扶正,沿坑壁四周覆盖表土踏实;
[0009]S4.沉水覆膜:栽植2~3天后,修整围坑或鱼鳞坑土沿宽、高为30厘米土沿踏实,在围沿坑内浇水,待水下渗沉实后用表土将栽植坑填满至第一层侧枝基部,以确保苗木固定牢固。平整坑内回填土至正锅底状,铺好抗旱膜覆盖表土,以确保墒情。
[0010]进一步的,适用树种:樟子松、油松、沙地云杉以及华北落叶松。
[0011]进一步的,适用立地条件:在造林树种自然分布区或成功引种区内,适用于半干旱地区内治理难度较大的土壤类型为风沙土、栗钙土、灰色森林土,土壤质地为沙土、壤土的沙地、山地和丘陵区植苗造林。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设计新颖,在半干旱地区,尤其涉及到内蒙古高原中东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采用起苗前苗床灌水、假植时浸苗沉实、栽植时坑内灌水和栽植
后沉水覆膜这一方法造林,造林树种当年成活率和生长量均能够达到工程造林的要求,是一种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补植苗木数量和人工成本投入的抗旱造林方法,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应用实例1中造林位置图;
[0014]图2为应用实例1中造林效果图;
[0015]图3为应用实例2中造林位置图;
[0016]图4为应用实例2中造林效果图;
[0017]图5为应用实例3中造林位置图;
[0018]图6为应用实例3中造林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更为详细、完整的说明。
[0020]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S1.苗床灌水:选用2

2龄苗或2

1龄苗,顶芽饱满,苗干通直、针叶完整,色泽正常、无病虫害的I 级容器苗。容器杯大小为13厘米
×
16厘米,苗高在30~50厘米,地径0.4厘米以上即可。起苗前24~48 小时将苗床大水漫灌灌足底水(1灌),起苗中轻拿轻放,确保容器杯完整,避免苗木脱离容器及容器内土壤松散。按每5株装入1个保湿袋打包后装入运输车内,装车码放相互紧靠3层以内,确保容器杯及保湿袋不散,杯不开裂;
[0022]S2.浸苗沉实:假植点选在排水良好、背阴通风处,挖长宽高为5米
×
10米
×
0.3米水槽,槽内用厚实塑料布或防水材料铺平槽底及表层,防水槽内灌入15厘米水,将带有保湿袋的苗木浸入水池内,待1 小时内捞出,保湿袋底部打孔,空出多余水分,待容器杯内土坨沉实(1沉),紧密摆放4~6小时后准备上山造林;
[0023]S3.坑内灌水:造林时要在机械开沟下挖坑或人工整地坑内挖栽植穴,栽植穴规格视容器杯和苗木大小而定,一般为土体直径2倍左右,深度要求放入苗木后,能埋至苗木土痕以上5~10厘米为准,灌满坑内约1升底水(2灌),随即小心将容器苗脱杯后植入坑(穴)中央,将栽植苗扶正,沿坑壁四周覆盖表土踏实;
[0024]S4.沉水覆膜:栽植2~3天后,修整围坑或鱼鳞坑土沿宽、高为30厘米土沿踏实,在围沿坑内浇水,待水下渗沉实(2沉)后用表土将栽植坑填满至第1层侧枝基部,以确保苗木固定牢固。平整坑内回填土至正锅底状,铺好抗旱膜覆盖表土,以确保墒情。
[0025]其中,
[0026]适用树种:针叶树、樟子松、油松、沙地云杉以及华北落叶松。
[0027]适用立地条件:在造林树种自然分布区或成功引种区内,适用于半干旱地区内治理难度较大的土壤类型为风沙土、栗钙土、灰色森林土,土壤质地为沙土、壤土的沙地、山地和丘陵区植苗造林。
[0028]应用实例1
[0029]造林地点:
[0030]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万合永镇兴盛义村,林班号6,小班号11,小地名为东大营子,造
林地权属为集体,造林前地类为宜林地,小班面积14公顷,立地类型为山地,坡度Ⅲ级,坡向西南,海拔高1150米,土壤名称黑钙土,土层厚度50厘米以上,地下水位40~60米,植被种类碱草为主,盖度40%。具体位置见图1。
[0031]表1:造林作业统计
[0032][0033]效果调查:
[0034]2020年9月11日调查,该小班造林密度为1665株/公顷,整地规格为50厘米
×
50厘米
×
30厘米,造林树种为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为93.0%。2021年9月2日,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以上造林树种的方法造林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效果见图2。
[0035]应用实例2
[0036]造林地点:
[0037]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局子林场,林班号3,小班号1,小地名:白音图莫,造林地权属为集体,造林前地类为宜林地,小班面积50公顷,立地类型平缓坡山地,坡度Ⅰ级,坡向东南,海拔高1200米,土壤名称山地草甸土,土层厚度40厘米以上,地下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苗床灌水:选用2

2龄苗或2

1龄苗,顶芽饱满,苗干通直、针叶完整,色泽正常、无病虫害的I级容器苗。容器杯大小为13厘米
×
16厘米,苗高在30~50厘米,地径0.4厘米以上即可。起苗前24~48小时将苗床大水漫灌灌足底水,起苗中轻拿轻放,确保容器杯完整,避免苗木脱离容器及容器内土壤松散。按每5株装入1个保湿袋打包后装入运输车内,装车码放相互紧靠3层以内,确保容器杯及保湿袋不散,杯不开裂;S2.浸苗沉实:假植点选在排水良好、背阴通风处,挖长宽高为5米
×
10米
×
0.3米水槽,槽内用厚实塑料布或防水材料铺平槽底及表层,防水槽内灌入15厘米水,将带有保湿袋的苗木浸入水池内,待1小时内捞出,保湿袋底部打孔,空出多余水分,待容器杯内土坨沉实,紧密摆放4~6小时后准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显玉徐国力高永亮王明达郭淑文魏玉艳董学存程瑞春徐卫华
申请(专利权)人: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