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82569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及其使用方法;重量调节组件设置于驱动车的外侧壁,跟随支撑组件设置于重量调节组件的下方;重量调节组件包括控制箱、出砂管、铁砂泵和回砂管,控制箱与驱动车拆卸连接,出砂管位于控制箱的下方,铁砂泵设置于控制箱的上方,回砂管与铁砂泵固定连接,控制箱内部设置有配重铁砂;跟随支撑组件包括中转箱、转轮和顶升机构,中转箱位于控制箱的下方,转轮与中转箱转动连接,顶升机构设置于控制箱的上方;利用重量调节组件调节驱动车两端的载荷,从而监测轨道在承受不同压力时的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高铁和地铁规模巨大、建设发展快但历史短,列车运行引起的轨道和路基变形等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铁路轨道修建完成后需要进行移动加载试验,看各种部件的响应,从响应中分析各种症状。
[0003]现有的轨道移动加载试验需要人工更换配重,导致测试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移动加载试验需要人工更换配重,导致测试过程繁琐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所述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包括驱动车和跟随车,所述跟随车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跟随车设置于所述驱动车的一侧的前后两端,其余两个所述跟随车设置于所述驱动车的另一侧的前后两端;每个所述跟随车均包括重量调节组件和跟随支撑组件,所述重量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驱动车的外侧壁,所述跟随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重量调节组件的下方;
[0006]所述重量调节组件包括控制箱、出砂管、铁砂泵和回砂管,所述控制箱与所述驱动车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驱动车的一侧,所述出砂管与所述控制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铁砂泵设置于所述控制箱的上方,所述回砂管的一端与所述铁砂泵固定连接,所述回砂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配重铁砂;
[0007]所述跟随支撑组件包括中转箱、转轮和顶升机构,所述中转箱与所述驱动车铰接,并位于所述驱动车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转轮与所述中转箱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中转箱的下方,所述顶升机构设置于所述控制箱的上方,所述中转箱的顶端设置有进砂孔,所述中转箱的侧壁设置有回砂孔,所述进砂孔位于所述出砂管的下方,所述回砂管与所述回砂孔连通,所述回砂孔的内部设置有控制阀。
[0008]利用所述重量调节组件调节所述驱动车两端的载荷,从而监测轨道在承受不同压力时的实际情况。
[0009]其中,所述出砂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一气缸和阀门,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控制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所述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管体的一侧,所述阀门与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活动连接。
[0010]利用所述第一气缸推动阀门,从而控制所述出砂管的打开和关闭,打开所述出砂管后,配重铁砂从所述控制箱传输至所述中转箱,从而减轻所述驱动车的载荷。
[0011]其中,所述出砂管还包括第一薄膜环,所述第一薄膜环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底部固
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进砂孔的内部。
[0012]将所述第一薄膜环套入所述进砂孔的内部,防止配重铁砂传输时,掉落至所述中转箱的外侧,由于所述第一薄膜环为弹性材料,所述中转箱不会对所述控制箱起到支撑作用。
[0013]其中,所述回砂管包括第二管体、第二薄膜环和螺纹环,所述第二管体得一端与所述铁砂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薄膜环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回砂孔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纹环与所述第二薄膜环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回砂孔螺纹连接。
[0014]利用所述螺纹环将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回砂孔连通,当所述铁砂泵启动时。所述第二管体产生负压,将所述中转箱内的配重铁砂传输至所述控制箱内,从而提高所述驱动车的载荷。
[0015]其中,所述顶升机构包括油箱、顶升柱、液压缸、第一单通管、第二单通管和截止管,所述顶升柱和所述液压缸设置于所述油箱的上方,所述第一单通管分别与所述液压缸和所述顶升柱连通,所述第二单通管分别与所述油箱和所述液压缸连通,所述截止管分别与所述油箱和所述顶升柱连通。
[0016]通过所述液压缸将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送入所述顶升柱的内部,所述顶升柱逐渐升高,直至与所述控制箱接触,并逐渐提高所述顶升柱对所述控制箱的支撑力,从而降低所述驱动车对轨道产生的压力。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所述的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8]将所述驱动车放置在被测轨道的起始端,并将每个所述跟随车安装在对应的位置;
[0019]启动所述驱动车,检测平稳行驶时的轨道状况;
[0020]利用所述铁砂泵和所述控制箱调节所述重量调节组件的重量,使得所述驱动车的重心偏移,检测所述驱动车在重心偏移时的轨道情况;
[0021]利用所述顶升机构调节对所述重量调节组件的支撑力,从而减轻或增加所述驱动车对轨道的压力,检测所述驱动车不同重量时的轨道情况。
[002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所述中转箱与所述驱动车铰接,不直接对所述驱动车提供支撑力,通过所述控制箱和出砂管将配重铁砂所述中转箱的内部,降低所述驱动车的载荷,通过所述铁砂泵和所述回砂管,可将配重铁砂从所述中转箱传输至所述控制箱,增加所述驱动车的载荷,当两侧的所述控制箱重量不平衡时,所述试验车的重心偏移,利用所述顶升机构为所述控制箱提供支撑力,可降低所述驱动车对轨道产生的压力;利用所述重量调节组件和所述顶升机构形成两个可控的变量,自动控制配重,从而简化轨道加载试验的试验过程。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跟随车的剖视图。
[0026]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顶升机构的剖视图。
[0027]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红外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图。
[0028]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使用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29]1‑
驱动车、2

跟随车、3

重量调节组件、31

控制箱、32

出砂管、321

第一管体、322

第一气缸、323

阀门、324

第一薄膜环、33

铁砂泵、34

回砂管、341

第二管体、342

第二薄膜环、343

螺纹环、35

压力传感器、4

跟随支撑组件、41

中转箱、42

转轮、43

顶升机构、431

油箱、432

顶升柱、433

液压缸、434

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包括驱动车和跟随车,所述跟随车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跟随车设置于所述驱动车的一侧的前后两端,其余两个所述跟随车设置于所述驱动车的另一侧的前后两端;每个所述跟随车均包括重量调节组件和跟随支撑组件,所述重量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驱动车的外侧壁,所述跟随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重量调节组件的下方;所述重量调节组件包括控制箱、出砂管、铁砂泵和回砂管,所述控制箱与所述驱动车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驱动车的一侧,所述出砂管与所述控制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铁砂泵设置于所述控制箱的上方,所述回砂管的一端与所述铁砂泵固定连接,所述回砂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配重铁砂;所述跟随支撑组件包括中转箱、转轮和顶升机构,所述中转箱与所述驱动车铰接,并位于所述驱动车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转轮与所述中转箱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中转箱的下方,所述顶升机构设置于所述控制箱的上方,所述中转箱的顶端设置有进砂孔,所述中转箱的侧壁设置有回砂孔,所述进砂孔位于所述出砂管的下方,所述回砂管与所述回砂孔连通,所述回砂孔的内部设置有控制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移动加载车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砂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一气缸和阀门,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控制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所述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控制箱的下方,且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韬刘佳亮曹聪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安荷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