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82501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包括定位模块,数据获取模块,处理模块,控制模块,测试支架,测试光伏板,调整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测试支架依次连接;所述测试光伏板固定在所述测试支架上;所述定位模块固定在所述测试光伏板上;所述数据获取模块与所述测试光伏板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方案对测试支架进行调整,能够以电流数据为基础,通过调整模块对全部的光伏支架进行调整,使光伏组件能够有效提高发电效率。使光伏组件能够有效提高发电效率。使光伏组件能够有效提高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板
,特别涉及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固定式光伏支架由于安装角度固定,不能跟踪光照,未能最大化利用太阳能,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光伏跟踪支架。光伏跟踪支架主要是依靠光传感器或所在地理位置及时间对光伏板进行角度的调整,保证光伏组件能够跟着太阳角度变化而随之转动,增加太阳能板的受光面积,但是上述技术中单纯依靠光传感器的跟踪支架在会受到光传感器的精度限制,无法满足光伏支架的精确跟踪,同时基于地理位置及时间的跟踪支架,由于每个地区的太阳运行轨迹不同且不固定,需要在安装过程中进行重新编程及计算,耗时耗力,也无法达到最优的光伏组件向日角度,无法进行最大效率的发电,同时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都是通过外界条件对光伏跟踪支架进行调整,无法直接通过光伏组件内部所转换的电信息进行直接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光伏支架跟踪不准确,同时没有将光伏组件内部的电信息为基础进行自动调整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能够以光伏组件内部的电信息为自动控制基础,自动对太阳进行有效准确跟踪,有效提高发电效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定位模块,数据获取模块,处理模块,控制模块,测试支架,测试光伏板,调整模块;
[0005]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
[0006]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测试支架依次连接
[0007]所述测试光伏板固定在所述测试支架上;
[0008]所述定位模块固定在所述测试光伏板上;
[0009]所述数据获取模块与所述测试光伏板连接;
[0010]所述调整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0011]所述测试支架用于搭载测试光伏板;
[0012]所述测试光伏板用于通过接收太阳能进行发电,生成电流数据;
[0013]所述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测试光伏板的位置信息;
[0014]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测试光伏板的电流数据;
[0015]所述处理模块基于所述位置信息,生成初调整指令,基于所述初调整指令生成扰动指令,基于所述扰动指令,获取扰动角度,对不同扰动角度下的电流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电流数据波形图,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所述电流数据波形图进行处理,基于处理结果,获取最优角度,基于所述最优角度,生成最终调整指令;
[0016]所述控制模块基于所述初调整指令对测试支架进行初调整,在初调整后,基于所述扰动指令对所述测试支架进行扰动调整,在扰动调整后,基于所述最终调整指令对所述
测试支架进行最终调整;
[0017]所述调整模块基于最终调整指令对光伏支架进行自动调节。
[0018]可选的,所述定位模块采用GPS定位器,所述GPS定位器用于获取位置信息,其中,位置信息包括所在半球信息及经纬度信息。
[0019]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包括初处理模块,扰动处理模块,最终处理模块;
[0020]所述初处理模块,所述扰动处理模块,所述最终处理模块依次连接;
[0021]所述初处理模块,所述扰动处理模块,所述最终处理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
[0022]所述初处理模块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计算太阳角度,并基于所述太阳角度,生成初调整指令;
[0023]所述扰动处理模块基于所述初调整指令,生成所述扰动指令,基于所述扰动指令,获取扰动角度,并对不同扰动角度下的电流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电流数据波形图;
[0024]所述最终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电流数据波形图进行处理,获取最大电流数据,根据最大电流数据,获取最优角度,基于最优角度,生成最终调整指令,其中,所述最优角度为最大电流数据下的扰动角度。
[0025]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初控制模块,扰动控制模块,最终控制模块;
[0026]所述初控制模块,所述扰动控制模块,所述最终控制模块依次连接;
[0027]所述初控制模块与初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扰动控制模块与扰动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最终控制模块与最终处理模块连接;
[0028]所述初控制模块基于初调整指令对测试支架进行初调整,并在初调整完成后,生成初调整完成指令;
[0029]所述扰动控制模块用于获取初调整完成指令,基于初调整完成指令及扰动指令对测试支架进行扰动调整,生成扰动调整完成指令;
[0030]所述最终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扰动调整完成指令,基于扰动调整完成指令及最终调整指令对测试支架进行最终调整。
[0031]可选的,所述最终处理模块中的深度学习模型采用梯度提升算法模型,其中,所述梯度提升算法模型用于对所述电流数据波形图进行处理,获取最大电流数据。
[0032]可选的,还包括光传感模块,光处理模块;
[0033]所述光传感模块与光处理模块连接;
[0034]所述光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扰动处理模块,所述最终处理模块连接;
[0035]所述光传感模块用于获取光照信息;
[0036]所述光处理模块基于光照信息,获取不同扰动角度下的光照信息,并基于不同扰动角度下的光照信息,对最优角度进行调整。
[0037]可选的,还包括时间模块及存储模块;
[0038]所述时间模块与所述存储模块连接;
[0039]所述时间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0040]所述时间模块用于获取时间数据,并将时间数据与最终调整指令进行整合,并将整合后的数据传输到存储模块;
[0041]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整合后的数据。
[0042]可选的,还包括管理模块;
[0043]所述管理模块分别与存储模块,调整模块连接;
[0044]所述管理模块用于查看整合后的数据,所述管理模块还用于输入管理指令传输给调整模块,其中,管理指令用于通过调整模块对光伏支架进行自动调节;
[0045]所述管理指令优先级大于最终调整指令。
[0046]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47]本专利技术以测试光伏板为基础,通过定位模块获取位置信息,将位置信息输入给处理模块生成初调整指令,控制模块根据初调整指令对测试支架进行初调整;然后处理模块生成扰动指令,控制模块根据扰动指令对测试支架进行扰动调整,在扰动过程中,通过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电流数据,处理模块将不同扰动角度下的电流数据转换为电流数据波形图,并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电流数据波形图进行处理,来选取最优角度,使测试光伏板能够生成最大发电电流,并输出最终调整指令,通过控制模块将最终调整指令输出给调整模块,通过调整模块对所有的可调节光伏支架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方案对光伏支架进行调整,能够以电流数据为基础,对光伏支架进行调整,使光伏组件能够对太阳进行追踪,有效提高了发电效率,同时本专利技术获取定位信息后,处理模块可以直接根据位置信息进行粗略调整,之后处理模块通过电流数据进行微调,不需要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模块,数据获取模块,处理模块,控制模块,测试支架,测试光伏板,调整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测试支架依次连接;所述测试光伏板固定在所述测试支架上;所述定位模块固定在所述测试光伏板上;所述数据获取模块与所述测试光伏板连接;所述调整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测试支架用于搭载测试光伏板;所述测试光伏板用于通过接收太阳能进行发电,生成电流数据;所述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测试光伏板的位置信息;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测试光伏板的电流数据;所述处理模块基于所述位置信息,生成初调整指令,基于所述初调整指令生成扰动指令,基于所述扰动指令,获取扰动角度,对不同扰动角度下的电流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电流数据波形图,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所述电流数据波形图进行处理,基于处理结果,获取最优角度,基于所述最优角度,生成最终调整指令;所述控制模块基于所述初调整指令对测试支架进行初调整,在初调整后,基于所述扰动指令对所述测试支架进行扰动调整,在扰动调整后,基于所述最终调整指令对所述测试支架进行最终调整;所述调整模块基于最终调整指令对光伏支架进行自动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模块采用GPS定位器,所述GPS定位器用于获取位置信息,其中,位置信息包括所在半球信息及经纬度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支架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初处理模块,扰动处理模块,最终处理模块;所述初处理模块,所述扰动处理模块,所述最终处理模块依次连接;所述初处理模块,所述扰动处理模块,所述最终处理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初处理模块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计算太阳角度,并基于所述太阳角度,生成初调整指令;所述扰动处理模块基于所述初调整指令,生成所述扰动指令,基于所述扰动指令,获取扰动角度,并对不同扰动角度下的电流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电流数据波形图;所述最终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电流数据波形图进行处理,获取最大电流数据,根据最大电流数据,获取最优角度,基于最优角度,生成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少雄郑建新李春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英利源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