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1176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14
本申请公开了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包括:主体结构,其包含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一号滤池、二号滤池以及沉淀池,且一号滤池、二号滤池以及沉淀池的连通端之间均设置有调节阀,并一号滤池、二号滤池以及沉淀池的边侧之间设置带有阀门的旁通管组;其技术要点为,采用两级滤池,分别进行微生物缺氧和好氧处理,而后设置回流管,以提供硝酸盐,避免污泥回流,同时还采用了旁通管组,以对应各个池之间的连通端发生损坏或是堵塞的情况,体现了该装置处理效率的稳定性;在沉淀池外设置可上下移动的出水件,结合折叠膜使用,出水件可随着沉淀池内液面高度进行上下调节,在确保沉淀池边侧密闭性的前提下,避免出水端口发生堵塞现象。象。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脱氮
,具体是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的污水处理,针对污水中氮磷含量高,污水处理厂多数采用矿物填料进行处理,其核心是厌氧反应池和好氧反应池,占地面积较大。其中厌氧反应池需要搅拌器搅拌,进行泥水混合,以更好的脱氮除磷;好氧反应池需要大量的曝气,以供好氧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在利用生物膜进行脱氮处理时,其脱氮工艺是利用碳源生物脱氮,需回流硝化段混合液,以提供硝酸盐;
[0003]传统进行脱氮处理时需要使用到专用的脱氮装置,具体使用时会出现如下技术问题:一是,在厌氧反应池和好氧反应池的连通端容易出现损坏或是堵塞的情况,该情况下只能对装置进行关闭,从而影响到该处理效率的稳定性;二是在污泥池中堆积的污泥需要借助外界工具进行处理,同时污泥堆积到污泥池内壁,长时间得不到清理后,容易对池壁造成腐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包括:
[0007]主体结构,其包含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一号滤池、二号滤池以及沉淀池,且一号滤池、二号滤池以及沉淀池的连通端之间均设置有调节阀,并一号滤池、二号滤池以及沉淀池的边侧之间设置带有阀门的旁通管组,所述一号滤池和二号滤池之间设置有回流管,且回流管上安装有回水泵,所述主体结构的边侧固定设置有外支架;和
[0008]刷体,其装配于沉淀池的内壁,所述沉淀池的外壁安装有用于驱动刷体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沉淀池的外表面设置有可折叠的折叠膜,且折叠膜的中部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出水件。
[0009]优选的,所述一号滤池的顶端安装有进水管,位于所述一号滤池外壁的回流管一端靠近一号滤池的顶端,另一端靠近二号滤池的底端。
[0010]优选的,所述旁通管组包含一号旁通管和二号旁通管;
[0011]所述一号旁通管用于连通一号滤池和二号滤池;
[0012]所述二号旁通管用于连通二号滤池和沉淀池;
[0013]两组所述阀门分别安装到一号旁通管和二号旁通管的中部。
[0014]优选的,所述沉淀池的底端设置有排污口,且沉淀池由空心的圆筒和空心的圆台焊接而成,并形成一体式结构。
[0015]优选的,所述折叠膜用于封闭开设到沉淀池外壁的条形槽,所述出水件滑动式装
配到该条形槽上,所述出水件包含截面呈矩形的滑块和设置于滑块底侧的若干浮件,该浮件可漂浮到沉淀池内水体的表面。
[0016]优选的,所述刷体包含内架体和设置于内架体外侧的毛刷;
[0017]所述内架体转动式装配到沉淀池的内壁,且内架体的外表面开设有一圈齿槽,该齿槽可与驱动电机输出轴一端设置的齿轮件相互齿合;
[0018]所述毛刷始终贴合到沉淀池的内壁。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一是采用两级滤池,分别进行微生物缺氧和好氧处理,而后设置回流管,以提供硝酸盐,避免污泥回流,同时还采用了旁通管组,以对应各个池之间的连通端发生损坏或是堵塞的情况,体现了该装置处理效率的稳定性;
[0021]二是在沉淀池外设置可上下移动的出水件,结合折叠膜使用,该处的出水件可漂浮到沉淀池内水体表面,可随着沉淀池内液面高度进行上下调节,在确保沉淀池边侧密闭性的前提下,避免出水端口发生堵塞现象;
[0022]三是在沉淀池内设置可转动的刷体,利用驱动电机带动内架体转动,使得毛刷对沉淀池的内壁进行清洁处理,避免污泥在沉淀池堆积,而后粘附到沉淀池内壁表面,使其发生腐蚀现象,无需借助外界工具即可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主体结构正剖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的图2局部结构A的放大图。
[0026]附图标记:1、一号滤池;2、二号滤池;3、沉淀池;4、进水管;5、回流管;51、回水泵;6、一号旁通管;7、二号旁通管;8、外支架;9、折叠膜;10、驱动电机;101、齿轮件;11、排污口;12、调节阀;13、出水件;14、刷体;141、内架体;142、毛刷。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1,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28]本实施例给出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的具体结构,如图1

3所示,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包括:
[0029]主体结构,其包含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一号滤池1、二号滤池2以及沉淀池3,且一号滤池1、二号滤池2以及沉淀池3的连通端之间均设置有调节阀12,并一号滤池1、二号滤池2以及沉淀池3的边侧之间设置带有阀门的旁通管组,一号滤池1和二号滤池2之间设置有回流管5,且回流管5上安装有回水泵51,主体结构的边侧固定设置有外支架8;和
[0030]刷体14,其装配于沉淀池3的内壁,沉淀池3的外壁安装有用于驱动刷体14转动的驱动电机10,沉淀池3的外表面设置有可折叠的折叠膜9,且折叠膜9的中部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出水件13。
[00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0032]采用两级滤池,分别进行微生物缺氧和好氧处理,而后设置回流管5,以提供硝酸盐,避免污泥回流,同时还采用了旁通管组,以对应各个池之间的连通端发生损坏或是堵塞的情况,体现了该装置处理效率的稳定性。
[0033]如图1所示,一号滤池1的顶端安装有进水管4,位于一号滤池1外壁的回流管5一端靠近一号滤池1的顶端,另一端靠近二号滤池2的底端。
[0034]如图1所示,旁通管组包含一号旁通管6和二号旁通管7;
[0035]一号旁通管6用于连通一号滤池1和二号滤池2;
[0036]二号旁通管7用于连通二号滤池2和沉淀池3;
[0037]两组阀门分别安装到一号旁通管6和二号旁通管7的中部。
[0038]在遇到两组调节阀12故障或是调节阀12安装位置的池体连通端发生堵塞或是损坏的情况时,开启对应旁通管上的阀门即可。
[0039]如图1所示,沉淀池3的底端设置有排污口11,且沉淀池3由空心的圆筒和空心的圆台焊接而成,并形成一体式结构。
[0040]如图3所示,折叠膜9用于封闭开设到沉淀池3外壁的条形槽,出水件13滑动式装配到该条形槽上,出水件13包含截面呈矩形的滑块和设置于滑块底侧的若干浮件,该浮件可漂浮到沉淀池3内水体的表面;
[0041]上述的折叠膜9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上下折叠,在进行折叠过程中,依旧能对条形槽进行密闭处理;同时条形槽对滑块进行限位处理。
[00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其包含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一号滤池(1)、二号滤池(2)以及沉淀池(3),且一号滤池(1)、二号滤池(2)以及沉淀池(3)的连通端之间均设置有调节阀(12),并一号滤池(1)、二号滤池(2)以及沉淀池(3)的边侧之间设置带有阀门的旁通管组,所述一号滤池(1)和二号滤池(2)之间设置有回流管(5),且回流管(5)上安装有回水泵(51),所述主体结构的边侧固定设置有外支架(8);和刷体(14),其装配于沉淀池(3)的内壁,所述沉淀池(3)的外壁安装有用于驱动刷体(14)转动的驱动电机(10),所述沉淀池(3)的外表面设置有可折叠的折叠膜(9),且折叠膜(9)的中部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出水件(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滤池(1)的顶端安装有进水管(4),位于所述一号滤池(1)外壁的回流管(5)一端靠近一号滤池(1)的顶端,另一端靠近二号滤池(2)的底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微生物菌团一体化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组包含一号旁通管(6)和二号旁通管(7);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玲张海芹李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天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