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0067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包括:车体、集沙升降平台、传输带、发动机、装沙漏斗、聚乳酸铺设管;所述车体由左右对称的两组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及相应的承重导向轮组和减震机构安装在车身钢架板两侧,且承重导向轮组及减震机构通过相应的转动轴安装在履带中间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一种聚乳酸沙庄铺设装置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铺设效率高、便于维修、一机多用、同时完成集沙、输沙、装沙以及铺设,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力成本,提高聚乳酸沙障铺设规范,实用性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问题和不足。景技术一项中提出问题和不足。景技术一项中提出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耕种设备
,更具体地说,尤其是涉及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人类对土地的破坏日益严重,随着荒漠化的加速蔓延,人类可耕种的土地日益减少,严重地动摇了世界的粮食安全。
[0003]现如今土地荒漠化治理也成了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现有新型治沙方式多聚乳酸沙障铺设为人工铺设,且工序繁琐、效率低下、劳动量大,为解决这些问题,综合各项铺设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利用将机器前进方向沙子收集再传送至机器后方并装如聚乳酸沙袋原理设计出一款能够满足各种地形、各种工作条件、高效率铺设、维修方便、操作简单的聚乳酸沙障铺设机。
[0004]如上述中提到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并通过该技术便于自动化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达到解决上述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使之更具有实用的目的。
[0005]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由于聚乳酸沙障的铺设方式多为人工铺设,且工序繁琐、效率低下、劳动量大;再者沙地极端气候给人工载重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沙地松软崎岖的地形也给常规机械化铺设增加了难度。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8]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包括:车身钢架板、车身钢架板、传输带、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前承重主轴、三角减震支架、后承重主轴、电机输出皮带轮、皮带轮、前轮摆动短杆、转动集沙轮、右皮带轮、铲沙舌、第一齿轮、第一传动带、前传输带滚筒、第二齿轮、升降平台、直角升降台、左皮带轮、第二传动带、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微调弹簧、转动连接盘、电动机、第一锥齿、第二锥齿、锥直齿轮、第二皮带轮、下传输带滚筒、上传输带滚筒、车身钢架板连接筒、第一滚筒、滑动张紧滚筒、发动机、支撑轮转动轴、上履带支撑轮、第三滚筒、第二滚筒、履带主动轮、固定环、主动皮带、减震弹簧、减震弹簧活塞杆、承重轮组活动短杆、承重轮组、履带前轮转接杆、导向小轮、履带前轮、承重主梁、动力传动带、大皮带轮、集沙漏斗、传输带动力皮带、三层转动接口、装沙漏斗、四瓣紧固套筒、紧固转动螺母、聚乳酸沙袋、前张紧弹簧、张紧转动片、后张紧弹簧、张紧滑动片、第四滚筒、第五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中间,且电机输出皮带轮铆接
在发动机的输出端;所述传输带通过嵌套方式安装在车身钢架板中间,且第二滚筒作为传输带动力滚筒通过固定转轴安装在车身钢架板后方与传输带紧密贴合;所述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为手性对称样式分别安装在车身钢架板两侧,且履带前轮和履带主动轮分别被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嵌套在前后;所述前承重主轴通过焊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前端两侧,且三角减震支架一端嵌套安装在前承重主轴外侧;所述两对三角减震支架镜像对称安装在车身两侧,且两对三角减震支架一角通过减震弹簧和减震弹簧活塞杆铰接;所述后承重主轴通过焊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后端两侧,且两对三角减震支架中一个三角支架一端嵌套安装在后承重主轴外侧;所述皮带轮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后方轴端,且皮带轮通过主动皮带与电机输出皮带轮相配合;所述前轮摆动短杆嵌入安装在履带前轮转接杆一端,且履带前轮转接杆另一端嵌套在三角减震支架所在的前承重主轴上;所述转动集沙轮嵌套在升降平台两分支下方,且分别与左皮带轮和右皮带轮底端粘合;所述铲沙舌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直角升降台下端直角平面上,且铲沙舌和升降平台无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齿轮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二皮带轮低端相接,且锥直齿轮与第一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传动带嵌套在右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第一传动带在升降平台上方;所述前传输带滚筒嵌套在升降平台下方的两个轴洞内,且传输带前端嵌套在传输带滚筒上;所述第二齿轮铰接在升降平台中后方,且第一齿轮及锥直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升降平台通过转动连接盘及微调弹簧共同作用在直角升降台前端,且升降平台位于整机最前端;所述直角升降台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铰接在车身钢架板前端,且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组成四杆机构;所述左皮带轮通过粘合方式与转动集沙轮配合,且第二传动带与左皮带轮嵌套;所述第二传动带一端与左皮带轮嵌套,另一端与第二皮带轮嵌套,且第二传动带位于升降平台上面;所述微调弹簧通过嵌套方式安装在升降平台与直角升降台之间弹簧套筒上,且微调弹簧连接升降平台和直角升降台并呈压缩状态;所述转动连接盘通过焊接固定在升降平台与直角升降台之间,且转动连接盘可自由转动;所述电动机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升降平台中后方,且第一锥齿轴铆接与电动机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锥齿嵌套于锥直齿轮上方,且第一锥齿与第二锥齿相啮合;所述锥直齿轮铰接在升降平台中后方,且第二齿轮及第一齿轮与锥直齿轮啮合;所述下传输带滚筒嵌套于升降平台上方轴孔内,且传输带前端外壁和下传输带滚筒贴合;所述上传输带滚筒嵌套于升降平台上方轴孔内,且传输带前端内壁和上传输带滚筒贴合,上传输带滚筒在下传输带滚筒正上方;所述车身钢架板连接筒焊接固定于两车身钢架板中间;所述第一滚筒嵌套于两车身钢架板中间的轴孔内,且传输带中部外壁和第一滚筒贴合;所述滑动张紧滚筒通过嵌套安装于两车身钢架板之间的弧形滑槽内,且传输带中部内壁和张紧滚筒贴合;所述发动机焊接固定于两车身钢架板中间,且电机输出皮带轮与发动机输出轴铆接;所述支撑轮转动轴嵌套于两车身钢架板之间轴孔内,且上履带支撑轮嵌套于支撑轮转动轴两端;所述第三滚筒通过嵌套方式安装于两个车身钢架板中间的轴孔内,且传输带后端外壁贴合;所述第二滚筒嵌套于车身钢架板后方的轴孔内,且传输带动力皮带和第二滚筒动力输入端链连接;所述履带主动轮嵌套于后承重主轴两端,且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内壁与履带主动轮啮合;所述固定环广泛分布嵌套于各转轴;所述主动皮带嵌套于电机输出皮带轮与皮带轮之间;所述承重轮组活动短杆铰接在三角减震支架一角,且承重轮组嵌套在承重轮组活动短杆两端;所述履带前轮转接杆一端嵌套在前承重主轴一端,且履带前轮转接杆另一端与前轮摆动短杆嵌套;所
述导向小轮嵌套在前轮摆动短杆一端,且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内壁与导向小轮贴合;所述履带前轮嵌套于前轮摆动短杆另一端,且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内壁与履带前轮贴合;所述承重主梁两端分别嵌套在前承重主轴和后承重主轴之间,且履带前轮转接杆紧贴着承重主梁;所述动力传动带啮合于车身钢架板内侧皮带轮和大皮带轮之间,且大皮带轮嵌套在后承重主轴上;所述集沙漏斗顶端铰接在两车身钢架板之间,且集沙漏斗处在传输带后端流沙输出端正下方;所述传输带动力皮带嵌套于大皮带轮和第二滚筒端皮带轮之间;所述三层转动接口通过螺栓连接安装于集沙漏斗和装沙漏斗之间;所述装沙漏斗下方通过嵌套安装在后承重主轴上,且集沙漏斗输出端与装沙漏斗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乳酸沙障铺设装置,包括:车身钢架板(1)、传输带(2)、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3)、前承重主轴(4)、三角减震支架(5)、后承重主轴(6)、电机输出皮带轮(7)、皮带轮(8)、前轮摆动短杆(9)、转动集沙轮(10)、右皮带轮(11)、铲沙舌(12)、第一齿轮(13)、第一传动带(14)、前传输带滚筒(15)、第二齿轮(16)、升降平台(17)、直角升降台(18)、左皮带轮(19)、第二传动带(20)、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微调弹簧(25)、转动连接盘(26)、电动机(27)、第一锥齿(28)、第二锥齿(29)、锥直齿轮(30)、第二皮带轮(31)、下传输带滚筒(32)、上传输带滚筒(33)、车身钢架板连接筒(34)、第一滚筒(35)、滑动张紧滚筒(36)、发动机(37)、支撑轮转动轴(38)、上履带支撑轮(39)、第三滚筒(40)、第二滚筒(41)、履带主动轮(42)、固定环(43)、主动皮带(44)、减震弹簧(45)、减震弹簧活塞杆(46)、承重轮组活动短杆(47)、承重轮组(48)、履带前轮转接杆(49)、导向小轮(50)、履带前轮(51)、承重主梁(52)、动力传动带(53)、大皮带轮(54)、集沙漏斗(55)、传输带动力皮带(56)、三层转动接口(57)、装沙漏斗(58)、四瓣紧固套筒(59)、紧固转动螺母(60)、聚乳酸沙袋(61)、前张紧弹簧(62)、张紧转动片(63)、后张紧弹簧(64)、张紧滑动片(65)、第四滚筒(66)、第五滚筒(67);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37)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1)中间,且电机输出皮带轮(7)铆接在发动机(37)的输出端;所述传输带(2)通过嵌套方式安装在车身钢架板(1)中间,且第二滚筒(41)作为传输带动力滚筒通过固定转轴安装在车身钢架板(1)后方与传输带(2)紧密贴合;所述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3)为手性对称样式分别安装在车身钢架板(1)两侧,且履带前轮(51)和履带主动轮(42)分别被金属橡胶铰链式履带(3)嵌套在前后;所述前承重主轴(4)通过焊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前端两侧,且三角减震支架(5)一端嵌套安装在前承重主轴(4)外侧;所述两对三角减震支架(5)镜像对称安装在车身两侧,且两对三角减震支架(5)一角通过减震弹簧(45)和减震弹簧活塞杆(46)铰接;所述后承重主轴(6)通过焊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后端两侧,且两对三角减震支架(5)中一个三角支架一端嵌套安装在后承重主轴(6)外侧;所述皮带轮(8)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车身钢架板(1)后方轴端,且皮带轮(8)通过主动皮带(44)与电机输出皮带轮(7)相配合;所述前轮摆动短杆(9)嵌入安装在履带前轮转接杆(49)一端,且履带前轮转接杆(49)另一端嵌套在三角减震支架(5)所在的前承重主轴(4)上;所述转动集沙轮(10)嵌套在升降平台(17)两分支下方,且分别与左皮带轮(19)和右皮带轮(11)底端粘合;所述铲沙舌(1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直角升降台(18)下端直角平面上,且铲沙舌(12)和升降平台(17)无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齿轮(13)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二皮带轮低端相接,且锥直齿轮(30)与第一齿轮(13)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传动带(14)嵌套在右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31)之间,第一传动带(14)在升降平台(17)上方;所述前传输带滚筒(15)嵌套在升降平台(17)下方的两个轴洞内,且传输带(2)前端嵌套在传输带滚筒(15)上;所述第二齿轮(16)铰接在升降平台(17)中后方,且第一齿轮(13)及锥直齿轮(30)与第二齿轮(16)啮合;所述升降平台(17)通过转动连接盘(26)及微调弹簧(25)共同作用在直角升降台(18)前端,且升降平台(17)位于整机最前端;所述直角升降台(18)通过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铰接在车身钢架板(1)前端,且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组成四杆机构;所述左皮带轮(19)通过粘合方式与转动集沙轮(10)配合,且第二传动带(20)与左皮带轮(19)嵌套;所述第二传动带(20)一端与左皮带轮(19)嵌套,另一端与第二皮带轮(31)嵌套,且第二传动带(20)位于升降平台(17)上面;所述微调弹簧(25)通
过嵌套方式安装在升降平台(17)与直角升降台(18)之间弹簧套筒上,且微调弹簧(25)连接升降平台(17)和直角升降台(18)并呈压缩状态;所述转动连接盘(26)通过焊接固定在升降平台(17)与直角升降台(18)之间,且转动连接盘(26)可自由转动;所述电动机(27)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升降平台(17)中后方,且第一锥齿(28)轴铆接与电动机(27)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锥齿(29)嵌套于锥直齿轮(30)上方,且第一锥齿(28)与第二锥齿(29)相啮合;所述锥直齿轮(30)铰接在升降平台中后方,且第二齿轮(16)及第一齿轮(13)与锥直齿轮(30)啮合;所述下传输带滚筒(32)嵌套于升降平台(17)上方轴孔内,且传输带(2)前端外壁和下传输带滚筒(32)贴合;所述上传输带滚筒(33)嵌套于升降平台(17)上方轴孔内,且传输带(2)前端内壁和上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伟李玮杨雨凡蔡伟麟李晓蕾陈雪蕊周珺胡民魏新宇王钧刘斌汪颖王泰恒甘鸿星张凤武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