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581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包括罐体、旋转配水装置、配水中心筒、循环模块以及沉淀区,在罐体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有流化降解再生区、载体吸附区以及载体收集区,在罐体侧壁连通有进气管道;脱模筒体设于罐体内,其上端为开口结构,下端为封闭结构;循环模块设于罐体外侧,循环模块具有循环管道,循环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筒体以及载体收集区;沉淀区设于罐体内的上端,并与流化降解再生区连通。该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通过吸附与好氧降解再生相结合的流化床工艺,完成对有毒有害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提高流化床工艺对进水有机污染物浓度波动的适应能力。染物浓度波动的适应能力。染物浓度波动的适应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

技术介绍

[0002]生物流化床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膜法工艺,其载体在流化床内呈流化状态,使固(生物膜)、液(废水)、气(空气)三相之间得到充分接触,颗粒之间剧烈碰撞,生物膜表面不断更新,微生物始终处于生长旺盛阶段。该技术使生化池各处理段保持高浓度的生物量,传质效率极高,从而使废水的基质降解速度快,水力停留时间短,运转负荷比一般活性污泥法高5~10倍,同时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好氧生物流化床是以微粒状填料如砂、焦炭、活性炭、玻璃珠、多孔球等作为微生物载体,以一定流速将空气或纯氧通入床内,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通过载体表面上不断生长的生物膜吸附、氧化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达到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图2是当前行业推崇的三相生物流化床结构图,它集充氧、脱膜、固液分离和载体回流为一体,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占地少等特点。待处理废水和有氧气体自床底进入流化区,中心设导流管强制流化,管内外流向相反,导流管中心流速远大于管外流速,在中心导流管内,混合液自下而上固(生物膜)、液(废水)、气(空气)三相之间充分接触,颗粒间剧烈碰撞,不仅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而且具有脱膜功能。流化床上部设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澄清水溢流排出。载体密度大,重力回流到流化区。这种三相生物流化床对于处理一般有机物废水是十分高效实用的,但当来水为有毒有害有机物废水(如含酚含苯含腈废水)以及瞬时来水污染物浓度远高于设计浓度的工业有机废水时,由于有毒有机物对微生物系统的破坏以及高污染物浓度对正常生物系统的冲击,三相生物流化床将面临生物系统崩溃、系统不能工作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包括:
[0005]罐体,在罐体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有流化降解再生区、载体吸附区以及载体聚集区,在罐体侧壁连通有进气管道;
[0006]旋转配水装置,包括旋转体、配水中心筒以及配水管,所述旋转体可旋转地设于所述罐体内,所述配水中心筒设在旋转体上,用以提供均布到载体吸附区所述配水管的水;
[0007]脱模筒体,设于所述罐体内,其上端为开口结构,下端为封闭结构;
[0008]循环模块,设于罐体外侧,所述循环模块具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配水中心筒以及载体聚集区;
[0009]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设于罐体内的上端,并与所述流化降解再生区连通,其中,在罐体的侧壁上还设有溢流出水口以便沉淀区的上端沉淀清水排出,该沉淀区的中端设有与
罐体连通的沉淀进水口,该沉淀区下端还设有载体回流口。
[0010]优选的,所述载体吸附区的截面直径大于载体聚集区的截面直径。
[0011]优选的,所述载体吸附区的底面沿罐体外向罐体内向下延伸设置。
[0012]优选的,还包括导料板,该导料板的下侧面与所述载体吸附区的底面相贴,且上端与所述配水管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配水管在罐体内为水平横向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旋转体包括转轴以及设置在罐体外侧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转轴驱动连接,所述转轴下端延伸至载体吸附区内并与配水中心筒固定连接,且所述脱模筒体套设在所述转轴外侧。
[0015]优选的,所述循环模块还包括泵体,所述泵体设于循环管道的中间。
[0016]优选的,进气管道至少包括两个分管道,其中一分管道连通到罐体内部,另外一分管道连通泵体与配水中心筒连通的管道。
[0017]优选的,所述沉淀区至少设置有两个,且以罐体的轴线对称分布。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1、吸附区增设在流化区底部,保留了现行三相生物流化床原有特色功能,增加的吸附功能较好地解决了有毒有机物废水和来水污染物浓度的巨大波动对流化床生物系统的冲击破坏。使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具有处理有毒有害有机废水达标排放能力。从而增强了流化床工艺的处理能力,拓宽了该工艺的使用范围。
[0020]2、底部增设的吸附区、载体聚集区以及循环模块,能将长满生物膜的载体和吸附饱和的载体及时推送至中心脱模筒体内和流化降解再生区进行脱膜以及将载体吸附的有机物降解,从而使载体吸附量得以再生,维持床內载体的高生物活性和充裕的吸附量。这不仅利用了载体为微生物提供的附着面和对有机物的吸附量,而且保持了载体的循环再生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流化床载体运行费用。
[0021]3、旋转配水装置的设置可以使得污水能够与载体区内的载体进行充分结合反应,提高吸附降解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图;
[0024]图中,1

罐体,2

流化降解再生区,3

载体吸附区,4

载体聚集区,5

进气管道,6

旋转配水装置,61

旋转体,611

转轴,612

电机,62

配水中心筒,63

配水管,7

脱模筒体, 8

循环模块,81

循环管道,82

泵体,9

沉淀区,901

沉淀进水口,902

溢流出水口,903
‑ꢀ
载体回流口,10

导料板,11

进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在罐体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有流化降解再生区、载体吸附区以及载体聚集区,在罐体侧壁连通有进气管道;旋转配水装置,包括旋转体、配水中心筒以及配水管,所述旋转体可旋转地设于所述罐体内,所述配水中心筒设在旋转体上并与进水管道转动连接,用以提供均布到载体吸附区所述配水管的进水;脱模筒体,设于所述罐体内,其上端为开口结构,下端为封闭结构;循环模块,设于罐体外侧,所述循环模块具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配水中心筒以及载体聚集区;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设于罐体内的上端,并与所述流化降解再生区连通,其中,在罐体的侧壁上还设有溢流出水口以便沉淀区的上端沉淀清水排出,该沉淀区的中端设有与罐体连通的沉淀进水口,该沉淀区下端还设有载体回流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吸附区的截面直径大于载体聚集区的截面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降解再生流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吸附区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迪田罗刚李俊张晋武李晨
申请(专利权)人:联合滤洁过滤技术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