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膜电极测漏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537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膜电极测漏的装置,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上压板固定在滑动板的底面,下压板固定在底板上,在上压板的底面边缘处设置有定位柱,在下压板的顶面边缘处设置有与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孔;在上压板和下压板的中心均设置有凹槽,在凹槽中设置有布气缓冲装置,在凹槽的周圈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外漏于上压板或下压板的底面;膜电极置于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当上压板与下压板相压合时,定位柱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且密封圈正对压紧,并夹持住膜电极的边框,形成密闭的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膜电极快速、准确置于检测区域,而且通过布气缓冲装置的设置,可以使气体均匀扩散,避免直接冲击膜电极,提高压差检测准确度。准确度。准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膜电极测漏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膜电极气密性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膜电极测漏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氢燃料电池不需要经过热能和机械能的中间变换,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能量转化率高,整个循环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能源装置。燃料电池电堆是由膜电极和双极板重复堆叠而成,两者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它们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电池性能。膜电极两侧分别为氢气和氧气两种燃料气,膜电极可以隔绝两种气体,同时传导质子。如果膜电极出现破损或漏气,导致氢气和氧气混合,会有爆炸的风险。因此,在膜电极装堆前对膜电极的气密性进行全面、精确的检测是必要的。然而现有的检测装置在进行膜电极气密性测试时多存在膜电极定位不好,充气检测时没有对气体缓冲均布而使其直接冲击膜电极等问题,进而导致检测精度差、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膜电极测漏的装置。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5]一种用于膜电极测漏的装置,包括机座、驱动机构、膜电极定位密封组件和检测组件;
[0006]所述机座包括底板,在底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导向柱,在导向柱的顶端连接有顶板,在顶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能够沿导向柱上下滑动的滑动板,在滑动板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从导向孔中穿过;
[0007]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气缸的缸体固定在顶板的上方中心,气缸的伸缩杆穿过顶板并与滑动板相连接;
[0008]所述膜电极定位密封组件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上压板固定在滑动板的底面,下压板固定在底板的中心,且上压板处于下压板的正上方,在上压板的底面边缘处设置有定位柱,在下压板的顶面边缘处设置有与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孔;
[0009]在上压板的底面中心设置有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中设置有第一布气缓冲装置,在第一凹槽的周圈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外漏于上压板的底面;在下压板的顶面中心设置有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布气缓冲装置,在第二凹槽的周圈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外漏于下压板的顶面;膜电极置于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当上压板与下压板相压合时,定位柱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且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正对压紧,并夹持住处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膜电极的边框;膜电极与上压板之间形成密闭的上腔体,膜电极与下压板之间形成密闭的下腔体;
[0010]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充气装置和抽真空装置,所述上压板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进气孔,进气孔通过进气管道连接充气装置,在进气管道上设置有充气阀和流量
计;所述上压板的侧面还设置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排气孔,排气孔与排气管道连接,在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泄压阀;
[0011]所述下压板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的抽气孔,抽气孔通过抽气管道与抽真空装置相连。
[0012]优选的,所述定位柱共设置两组,第一组定位柱共设置四个,布置在上压板的四角处,第二组定位柱也设置四个,其中两个定位柱布置在上压板的一边,另两个定位柱布置在上压板的另一边,且第一组定位柱的外径大于第二组定位柱的外径;相应的所述定位孔也设置两组。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布气缓冲装置嵌入第一凹槽中,并通过螺钉固定;第二布气缓冲装置嵌入第二凹槽中。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布气缓冲装置的底面高于上压板的底面;第二布气缓冲装置的顶面低于下压板的顶面。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布气缓冲装置和第二布气缓冲装置均采用高硼硅玻璃砂芯。
[0016]优选的,所述上压板的底面在对应设置第一密封圈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下压板的顶面在对应设置第二密封圈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固定槽。
[0017]优选的,在下压板的顶面还设置有若干个定位销,在上压板的底面设置有与定位销相配合的销孔,部分定位销插入膜电极边框上的固定孔中。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一布气缓冲装置和第二布气缓冲装置的尺寸相同,且表面区域与膜电极有效区域大小相同。
[0019]优选的,所述检测组件还包括缓冲罐,缓冲罐设置在进气管道和充气装置之间,进气管道与缓冲罐连接,缓冲罐连接充气装置。
[0020]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21]本技术可以实现膜电极快速、准确置于检测区域,并通过上压板和下压板压紧密封,定位效果好,安装方便,而且通过高硼硅玻璃砂芯多孔结构基材的设置,可以使气体均匀扩散,避免直接冲击膜电极,同时提高压差检测准确度。
[0022]本技术还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主要示出膜电极定位密封组件等部分;
[0025]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视图;
[0026]图3为图1的正视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中下压板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中上压板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主要示出检测组件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0]结合附图,一种用于膜电极测漏的装置,包括机座、驱动机构、膜电极定位密封组件和检测组件。所述机座包括底板1,在底板1上间隔设置有四个竖向布置的导向柱2,在导
向柱2的顶端连接有顶板3,在顶板3和底板1之间设置有能够沿导向柱上下滑动的滑动板4,在滑动板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2从导向孔中穿过。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5,气缸5的缸体固定在顶板的上方中心,气缸的伸缩杆6穿过顶板并与滑动板4相连接。所述膜电极定位密封组件包括上压板7和下压板8,上压板7固定在滑动板4的底面,下压板8固定在底板1的中心,且上压板处于下压板的正上方,在上压板的底面边缘处设置有定位柱9,在下压板的顶面边缘处设置有与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孔10。在上压板的底面中心设置有第一凹槽11,在第一凹槽中设置有第一布气缓冲装置,在第一凹槽的周圈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外漏于上压板的底面。在下压板的顶面中心设置有第二凹槽12,在第二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布气缓冲装置,在第二凹槽的周圈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外漏于下压板的顶面。膜电极置于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当上压板与下压板相压合时,定位柱9插入对应的定位孔10中,且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正对压紧,并夹持住处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膜电极的边框。膜电极与上压板之间形成密闭的上腔体,膜电极与下压板之间形成密闭的下腔体。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充气装置和抽真空装置,所述上压板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进气孔13,进气孔13通过进气管道14连接充气装置15,在进气管道14上设置有充气阀16和流量计17。所述上压板的侧面还设置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排气孔,排气孔与排气管道18连接,在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泄压阀19。所述下压板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的抽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膜电极测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驱动机构、膜电极定位密封组件和检测组件;所述机座包括底板,在底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导向柱,在导向柱的顶端连接有顶板,在顶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能够沿导向柱上下滑动的滑动板,在滑动板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从导向孔中穿过;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气缸的缸体固定在顶板的上方中心,气缸的伸缩杆穿过顶板并与滑动板相连接;所述膜电极定位密封组件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上压板固定在滑动板的底面,下压板固定在底板的中心,且上压板处于下压板的正上方,在上压板的底面边缘处设置有定位柱,在下压板的顶面边缘处设置有与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孔;在上压板的底面中心设置有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中设置有第一布气缓冲装置,在第一凹槽的周圈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外漏于上压板的底面;在下压板的顶面中心设置有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布气缓冲装置,在第二凹槽的周圈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外漏于下压板的顶面;膜电极置于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当上压板与下压板相压合时,定位柱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且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正对压紧,并夹持住处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膜电极的边框;膜电极与上压板之间形成密闭的上腔体,膜电极与下压板之间形成密闭的下腔体;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充气装置和抽真空装置,所述上压板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进气孔,进气孔通过进气管道连接充气装置,在进气管道上设置有充气阀和流量计;所述上压板的侧面还设置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排气孔,排气孔与排气管道连接,在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泄压阀;所述下压板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的抽气孔,抽气孔通过抽气管道与抽真空装置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宏刘绍林张纪尧王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创启信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