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4446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包括热源、换热装置、旧管路网和新管路网;换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升温装置、中间管路和降温装置;升温装置的进口端连接热源;旧管路网包括连接在升温装置与原用户端之间的第一进水管路,和连接在原用户端的回流口与降温装置之间的第一回水管路;新管路网包括连接在降温装置与新用户端之间的第二进水管路,和连接在新用户端的回流口与升温装置之间的第二回水管路。第二回水管路还与降温装置连接;降温装置用于使中间管路的水流与第一回水管路的水流进行热量交换。本申请提供的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可同时满足新用户端和原用户端的供热需求,并且能够降低热量损失。并且能够降低热量损失。并且能够降低热量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锅炉供热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供暖系统通常由热源即热媒制备、热循环系统及散热设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校区或工厂在扩建或改造时,常常需要更新供暖管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会保留一部分旧的供热管路,同时,增加一部分新的供热管路。
[0003]由于旧供热管路长时间使用,内壁附着有水垢等杂质,热量传递损失较大,新安装的供热管路内壁清洁,供热效率高,若采取对新的供热管路新增水箱、加热锅炉设备,会提高供热成本;若仍采取旧的加热设备,使新旧供热管路采取同一加热设备和水箱,则加热至同一温度的水流经旧供热管路和新供热管路时,会使旧管路中水流供热温度不足,而新管路中水流温度过高,易造成热量浪费,两者均无法达到适宜供热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旨在解决新用户端和原用户端的供热管路需求温度不同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包括:
[0006]热源;
[0007]换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升温装置、中间管路和降温装置;所述升温装置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热源;
[0008]旧管路网,包括连接在所述升温装置与原用户端之间的第一进水管路,和连接在所述原用户端的回流口与所述降温装置之间的第一回水管路;以及
[0009]新管路网,包括连接在所述降温装置与新用户端之间的第二进水管路,和连接在所述新用户端的回流口与所述升温装置之间的第二回水管路;
[0010]其中,所述第二回水管路还与所述降温装置连接;所述降温装置用于使所述中间管路的水流与所述第一回水管路的水流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自所述中间管路流向所述第二进水管路的水流降温,所述第一回水管路流向所述第二回水管路的水流升温。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升温装置包括:
[0012]第一外套;
[0013]第一供水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套内;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回水管路连通,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进水端还连接有水箱;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出水端分别与所述中间管路和所述第一进水管路连通;以及
[0014]蒸汽管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内,且呈螺旋状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外围;所述蒸汽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热源的热流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热源的回流端连通。
[00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管路和所述第一供水通道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蒸汽管路的上端与所述热源的热流输出端连通,下端与所述热源的回流端连通,且所述蒸汽管路与所述第一供水通道内的水流的流向相反。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降温装置包括:
[0017]第二外套;
[0018]第二供水通道,进水端与所述中间管路的出水端连通,出水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管路的进水端连通;以及
[0019]低温管路,位于所述第二外套内,且呈螺旋状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水通道的外围;所述低温管路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回水管路连通,出水端与所述第二回水管路连通。
[00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低温管路和所述第二供水通道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低温管路与所述第二供水通道内的水流的流向相反。
[00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回水管路上设置有调速阀。
[00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温装置上连接有进气管,所述升温装置通过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热源连通;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通气阀,用于控制所述热源的通断。
[0023]示例性的,所述第一进水管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路之间连接有备用管路,所述备用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
[00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管路、所述第一进水管路、所述第二进水管路、所述第一回水管路和所述第二回流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开关阀。
[0025]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通过设置升温装置,为旧管路网提供温度较高的水流,并在水流从第一进水管路流向原用户端后,仍能够满足原用户端的供热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降温装置将中间管路内的水流进行适当的降温处理,为新用户端提供温度较低的水流,使得水流经第二进水管路输送至新用户端后,能够满足新用户端的需求;并且,在本装置中的降温装置内,从原用户端流出的回流水对将要进入新用户端的水流进行降温处理,可实现对将要流入新用户端的水流进行降温,同时,也提高了原用户端回流水的温度,实现热量转移,因而,在原用户端的回流水经第二回水管路进入至升温装置内后,只需要进行简单加热即可再次进入到下一个循环,减少对第二进水管路降温时的热量损失;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供热系统可同时满足新用户端和原用户端的供热需求,并且能够降低热量损失。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升温装置的管路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降温装置的管路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热源;2、升温装置;21、第一外套;22、第一供水通道;23、蒸汽管路;3、降温装置;31、第二外套;32、第二供水通道;33、低温管路;4、中间管路;5、第一进水管路;6、第一
回水管路;61、调速阀;7、原用户端;8、第二进水管路;9、第二回水管路;10、新用户端;11、进气管;111、通气阀;12、备用管路;121、第一开关阀;13、第二开关阀;14、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进行说明。所述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包括热源1、换热装置、旧管路网和新管路网;换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升温装置2、中间管路4和降温装置3;升温装置2的进口端连接热源1;旧管路网包括连接在升温装置2与原用户端7之间的第一进水管路5,和连接在原用户端7的回流口与降温装置3之间的第一回水管路6;新管路网包括连接在降温装置3与新用户端10之间的第二进水管路8,和连接在新用户端10的回流口与升温装置2之间的第二回水管路9。
[0033]其中,第二回水管路9还与降温装置3连接;降温装置3用于使中间管路4的水流与第一回水管路6的水流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自中间管路4流向第二进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换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升温装置、中间管路和降温装置;所述升温装置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热源;旧管路网,包括连接在所述升温装置与原用户端之间的第一进水管路,和连接在所述原用户端的回流口与所述降温装置之间的第一回水管路;以及新管路网,包括连接在所述降温装置与新用户端之间的第二进水管路,和连接在所述新用户端的回流口与所述升温装置之间的第二回水管路;其中,所述第二回水管路还与所述降温装置连接;所述降温装置用于使所述中间管路的水流与所述第一回水管路的水流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自所述中间管路流向所述第二进水管路的水流降温,所述第一回水管路流向所述第二回水管路的水流升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装置包括:第一外套;第一供水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套内;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回水管路连通,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进水端还连接有水箱;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出水端分别与所述中间管路和所述第一进水管路连通;以及蒸汽管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内,且呈螺旋状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水通道的外围;所述蒸汽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热源的热流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热源的回流端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旧管路兼容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管路和所述第一供水通道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蒸汽管路的上端与所述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若虚尹志生张兆强高旭见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诺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