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该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按质量份数计,包含如下组分:玫瑰花36~80份,月季花36~80份,凌霄花36~80份,苦参20份,苍术15份,蒲公英30份,当归8份,赤芍12份,侧柏叶30份,地骨皮30份,桑白皮15份,绿茶6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体外实验发现,通过该中药组合物制备的中药制剂能够显著抑制马拉色菌,如糠秕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等,因此可将其用于预防和治疗马拉色菌感染,具有副作用少、耐药性小、成本低廉以及安全稳定可靠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医药
,特别涉及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头皮屑是头皮角质细胞过度增生而引起的大量脱屑现象,是一种慢性、易复发、较常见的头皮问题,在医学上称为“脂溢性皮炎”。临床表现为头皮或头发上过多的细小灰白色干燥或稍油腻的糠秕样屑片,可伴瘙痒,人群发病率高。头皮屑的产生主要是由限制性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引起的,而限制性马拉色菌为主要的优势种属,它们能破坏头皮微环境,导致头部表皮细胞代谢紊乱,产生大量头皮屑。头皮屑一般开始于青春期,在20岁左右达到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高峰。
[0003]西医临床对该病的治疗常采用的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属于角质层剥脱剂,主要从角质层表皮细胞入手,将受损的角质层表皮细胞剥脱下来,减少头屑产生,如硫磺、水杨酸、煤焦油,其中硫磺和水杨酸主要是杀菌作用,但是实际去屑效果不太理想,同时刺激性与副作用比较大。第二类为抗生素类,将与头屑有关的真菌和细菌进行抑制或杀死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如酮康唑和吡罗克酮乙醇胺盐(OCT)。酮康唑有极高的有效率,但可产生耐药性。第三类为头皮细胞生长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的复制,使细胞恢复正常再生循环周期长度,从而改善头屑问题,常见的药物为二硫化硒,其临床应用广泛,但使用后头发容易变得干涩,还有可能导致头发褪色。
[0004]头皮脂溢性皮炎属于中医“头皮屑”范涛,也叫“面游风”、“白屑风”、“眉风癣”、“纽扣风”。中医治疗头皮屑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头皮屑由外感风热,内伤七情,五志过极,郁而化热,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或脾胃虚弱,湿热内生所致。如唐
·
王焘《外台秘要》中记载“肺热则熏蒸而多白屑,复以风热鼓作,故痒而喜搔”;元
·
张从正《儒门事亲》也中记载:“至如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而太过也。世俗止知发者血之余也,血衰故耳,岂知血热而极发反不茂。肝者木也,火多水少,木反不荣,火至于顶,炎上之甚也”;明
·
陈实功《外科正宗
·
白屑风》中曾言“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而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清
·
吴谦《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生于上面,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清
·
祁坤《外科大成
·
面部》也记载“面游风,初发微痒,次如蚁行,而且浮肿更兼痛楚,由阳明荃热所至”;清
·
邹岳《外科真诊》日:“白屑风初生发内
……
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症也”。
[0005]现代人日常压力较大,情绪不畅,易肝气郁结,或饮食失宜、油腻偏重,致脾胃失运,湿热由内而发,阻遏气血运行,瘀阻毛窍;或阴虚致生内热,热邪破血妄行,血外溢而成瘀,上窍得实邪之郁阻;或因外感风热,郁久化燥,耗伤阴血,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以致头皮屑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马拉色菌的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按质量份数计,包含如下组分:玫瑰花36~80份,月季花36~80份,凌霄花36~80份,苦参20份,苍术15份,蒲公英30份,当归8份,赤芍12份,侧柏叶30份,地骨皮30份,桑白皮15份,绿茶6份。
[0010]所述的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按质量份数计,更优选包含如下组分:玫瑰花36份,月季花36份,凌霄花36份,苦参20份,苍术15份,蒲公英30份,当归8份,赤芍12份,侧柏叶30份,地骨皮30份,桑白皮15份,绿茶6份。
[0011]所述的马拉色菌为限制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限制马拉色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中的至少一种。
[0012]所述的限制马拉色菌优选为限制马拉色菌(Malassezia restricta)CICC 31847。
[0013]所述的糠秕马拉色菌优选为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GDMCC 2.181。
[0014]所述的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马拉色菌的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0015]所述的中药制剂中的生药含量(药液浓度)为0.05~0.6g/ml;优选为0.2~0.6g/ml;进一步优选为0.2~0.4g/ml;更进一步优选为0.4g/ml。
[0016]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制剂,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0017]将上述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中的玫瑰花、月季花、凌霄花、苦参、苍术、蒲公英、当归、赤芍、侧柏叶、地骨皮、桑白皮和绿茶混合后碎成粗粉,然后用乙醇溶液渗漉提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并调整生药含量为0.05~0.6g/ml,得到三花洗液,即所述抗马拉色菌中药制剂。
[0018]所述的马拉色菌为限制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限制马拉色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中的至少一种。
[0019]所述的乙醇溶液的浓度为质量百分比50%。
[0020]所述的乙醇溶液的用量为按每克(g)所述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配比5~10ml乙醇溶液计算;优选为按每克(g)所述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配比5ml乙醇溶液计算。
[0021]所述的生药的含量(生药量)优选为0.2~0.6g/ml;进一步优选为0.2~0.4g/ml;更进一步优选为0.4g/ml,所述的生药含量可通过浓缩或加水调节的方式实现。
[0022]所述的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和/或抗马拉色菌中药制剂在制备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0023]所述的产品为具有改善红斑、鳞屑、瘙痒以及油腻(脂溢)程度的产品。
[0024]本专利技术在对头皮屑病因病机深刻认识基础上,以中药性味归经及功能的认识,结合药材对马拉色菌的抑菌效能考察,形成了三花洗液组方。该三花洗液由玫瑰花、月季花、凌霄花、苦参、苍术、蒲公英、当归、赤芍、侧柏叶、地骨皮、桑白皮、绿茶组成,功能疏肝活血、清热燥湿、凉血止痒,适用于治疗血热生风、湿热内蕴所造成的头皮屑、脱发。
[0025]方中玫瑰花行气解郁、和血散瘀,月季花活血消肿解毒,凌霄花行气祛瘀、凉血祛
风,三花能疏肝活血凉血祛风,共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赤芍清热凉血,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发乌发,地骨皮清热退蒸凉血,桑白皮活血祛瘀,共同增强其活血凉血之功,共为臣药;苦参增杀虫止痒之效,苍术增燥湿之能,蒲公英清热解毒,共为佐药;绿茶能清热解毒又能引药下行、清利头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含如下组分:玫瑰花36~80份,月季花36~80份,凌霄花36~80份,苦参20份,苍术15份,蒲公英30份,当归8份,赤芍12份,侧柏叶30份,地骨皮30份,桑白皮15份,绿茶6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含如下组分:玫瑰花36份,月季花36份,凌霄花36份,苦参20份,苍术15份,蒲公英30份,当归8份,赤芍12份,侧柏叶30份,地骨皮30份,桑白皮15份,绿茶6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拉色菌为限制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中的至少一种。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马拉色菌的中药制剂中的应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制剂中的生药含量为0.05~0.6g/ml。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制剂中的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曹梦飞,钟廉,杨馥桢,陈观凤,黄丰科,陈泽伟,肖妮,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