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0002]壁挂式空调器工作时,风机风叶旋转,室内气流依次经过过滤网、换热器、风机、送风口,并经过送风口设置的导风板上下转动改变送风方向,实现空调器的上、下送风。
[0003]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工作时,通过送风口处的导风板1转动改变上下送风方向,当导风板1处于向上送风或向下送风状态位置,由于导风板1离风叶较近,影响送风口气流流动,对气流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使送风口空气流通面积有所减少,从而使风量减少,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使空调器性能下降。
[0004]同时,在空气流过导风板时,在导风板1附近容易产生涡流而导致有较大的气动噪声,从而影响人们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送风装置的风量较小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外壳和送风组件,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和送风组件(20),所述送风组件(2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10)内;所述送风组件(20)包括:送风壳体(21),所述送风壳体(21)形成风道(211)和与所述风道(211)相连通的进风口(212)和送风口(213);风叶(22),所述风叶(2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风道(211)内,所述风叶(22)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由所述进风口(212)进入所述风道(211)的气体经所述送风口(213)流出;其中,所述送风组件(20)或者所述送风壳体(21)可转动地设置,以改变所述送风口(213)的送风方向;所述送风壳体(21)和所述外壳(1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部(30)设置于所述送风壳体(21);和/或所述阻流部(30)设置于所述外壳(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壳体(21)设置有多个所述阻流部(30),多个所述阻流部(30)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外壳(10)设置有多个所述阻流部(30),多个所述阻流部(30)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或者所述阻流部(30)为齿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壳体(21)包括蜗壳(214)和蜗舌(215),所述蜗壳(214)和所述蜗舌(215)之间形成所述风道(211)、所述进风口(212)和所述送风口(213);其中,所述风叶(22)绕其旋转轴线(221)转动,所述送风组件(20)或者所述送风壳体(21)绕所述旋转轴线(221)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部(11),所述蜗壳(214)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壳体部(11)相对设置,所述蜗壳(214)设置有所述阻流部(30);和/或,所述第一壳体部(11)设置有所述阻流部(30);所述蜗壳(214)形成第一外轮廓面(216);或者,所述蜗壳(214)和所述阻流部(3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所述第一壳体部(11)形成第一轮廓面(111);或者,所述第一壳体部(11)和所述阻流部(3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轮廓面(111);其中,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所述第一轮廓面(111)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为第一圆柱面的部分弧面,所述第一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轴线(221)相重合;所述第一轮廓面(111)为第三圆柱面的部分弧面,所述第三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轴线(221)相重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所述第一轮廓面(111)之间的间距为d1;其中,0.02R≤d1≤0.2R,R为所述风叶(22)的半径。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面的半径为R1;其中,1.01R≤R1≤1.5R,R为所述风叶(22)的半径。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所述第一
轮廓面(111)之间的间距为d1;所述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的宽度为L,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或者所述阻流部(30)为齿状结构,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明,越飞,肖庆,江世恒,张敏雄,李明泽,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