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624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51
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包括机身以及机身两侧的机翼,各机翼后缘设有喷管,所述喷管出口端的上侧壁面以及下侧壁面均为科恩达反应面,所述喷管的上侧壁面和下侧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喷管的上侧壁面和第一隔板之间为上侧风道,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为主风道,喷管的下侧壁面和第二隔板之间为下侧风道,上侧风道、主风道和下侧风道均分别通过独立的管路连接位于机身的引气系统,由引气系统对上侧风道、主风道和下侧风道分别进行独立的供气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基于环量控制机理的无舵面机翼,在跨声速速域操控效能低的问题,且保留环量控制无舵面机翼高隐身、低重量、易维护的优势。易维护的优势。易维护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


[0001]本技术涉及航天飞行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

技术介绍

[0002]取代传统机械舵面的无舵面机翼,是未来飞行器的发展趋势之一。现有环量控制机翼是一种无舵面机翼,属于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范畴。一般是通过环量控制装置在机翼科恩达后缘吹气,改变机翼绕流环量,产生控制力矩,起到飞行姿态控制的作用,在隐身、减重等方面比传统机械式舵面有明显优势。
[0003]现有基于环量控制原理的无舵面机翼在亚声速速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当飞行器在亚声速速域飞行时,机翼后缘高速小股射流通过科恩达反应面实现偏转,裹入射流周围流体,可在全场范围内产生影响,改变来流迎角,加速机翼表面边界层的流动,由此改变了机翼表面的压力分布,进而产生控制力矩。
[0004]但当飞行器处于跨声速速域时,机翼周围的局部流场存在超声速流动,科恩达后缘处的射流扰动无法向上游传播,机翼表面的压力分布改变受限。因此,基于环量控制原理的无舵面机翼应用于操控更高速域的飞行器时,操控效能较低,难以在跨声速速域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以及机身两侧的机翼,各机翼后缘设有喷管,所述喷管出口端的上侧壁面以及下侧壁面均为科恩达反应面,所述喷管的上侧壁面和下侧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喷管的上侧壁面和第一隔板之间为上侧风道,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为主风道,喷管的下侧壁面和第二隔板之间为下侧风道,上侧风道、主风道和下侧风道均分别通过独立的管路连接位于机身的引气系统,由引气系统对上侧风道、主风道和下侧风道分别进行独立的供气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上侧风道喷口和下侧风道喷口为收缩型喷口,所述第一隔板的末端与对应的喷管上侧壁面形成上侧风道的压缩段,上侧风道中其上侧风道喷口处的流通面积最小,上侧风道中的气流经压缩段压缩加速后经上侧风道喷口喷出;所述第二隔板的末端与喷管下侧壁面形成下侧风道的压缩段,下侧风道中其下侧风道喷口处的流通面积最小,经压缩段压缩加速后经下侧风道喷口喷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上侧风道和下侧风道上下对称设置,主风道的喷口处流通面积是上侧风道喷口处或下侧风道喷口处流通面积的10~20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接力操控原理的全流动控制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上侧风道喷口和下侧风道喷口为先收缩后扩张型喷口;所述第一隔板的末端与对应的喷管上侧壁面形成上侧风道的压缩段和扩张段,上侧风道中的气流在上侧风道的出口端经其收缩

扩张喷口先压缩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晔郭正侯中喜邵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