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谐振开关电容电路、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谐振开关电容电路、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和轻薄化的发展,电子设备的体积越来越有限,电子设备中其他元器件的尺寸增大时,电池尺寸会减小,因此电池的容量不能太大,导致电子设备的续航较短。目前可以通过快速充电解决续航短的问题。发热是限制充电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充电效率,可以采用比电池更高的电压经过谐振开关电容(resonant switching capacitor,RSC)电路降压后对电池进行充电,以降低输入电流,进而降低由于发热引起的线路损耗。
[0003]为了使得上述RSC电路在快充过程中,能够实现大压差的高效功率转换,并减小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上述RSC电路中包括多组由串联的电感和电容形成的谐振网络,通过控制谐振网络的谐振频率实现对电容、电感的充放电,从而达到降压的过程。
[0004]然而,为了使得谐振开关电容电路达到较高的额定输出功率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谐振开关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谐振电感,第一端与负载电连接;N相开关电容SC电路;所述N相SC电路的输入端并联,且与同一电源电连接;所述N相SC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与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N≥2,N为整数;其中,每相所述SC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谐振电容;所述N相SC电路的各个谐振电容并联,且与所述谐振电感串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开关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SC电路包括一个所述谐振电容;所述SC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极作为所述SC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作为所述SC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开关管,第一极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四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接地;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栅极用于接收相同的驱动信号,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栅极用于接收相同的驱动信号;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接收的驱动信号为等幅反相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开关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开关电容电路包括至少两相SC电路,分别为第一SC电路和第二SC电路;所述谐振开关电容电路还包括第一控制信号端和第二控制信号端,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为等幅反相信号;所述第一SC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SC电路中的第二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栅极均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电连接;所述第一SC电路中的第二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SC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的栅极均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开关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SC电路包括两个谐振电容,分别为第一谐振电容和第二谐振电容;所述SC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极作为所述SC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三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五开关管,第一极作为所述SC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六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接
地;第七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飞跨电容,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飞跨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八开关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接地;...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