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海鸿专利>正文

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305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涉及农药喷洒机技术领域,包括行走单元、绕管单元、供药单元、施药单元和控制单元,绕管单元、供药单元、施药单元和控制单元均设置在行走单元上,行走单元、绕管单元、供药单元和施药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行走单元保持整体在大棚内的主通道上行走,通过设置单独的施药单元可行驶在田垄上完成对作物的施药作业,采用绕管单元和施药单元相互同步配合,降低了输药管收放的难度,通过控制单元和各组成单元的信号交互,控制各组成单元的动作,自动化程度高,解决了对大棚打药设备需求功能的满足,提高了打药的效率和均匀性,也避免了打药过程中农药对人身体的伤害。避免了打药过程中农药对人身体的伤害。避免了打药过程中农药对人身体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


[0001]本技术涉及农药喷洒机
,具体是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大棚种植由于不限季节和气候温度的影响,能够产出反季节蔬菜等产品,逐渐取代传统种植方式,已成为我国当下农民的主要种植手段之一,大棚内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经常进行农药喷洒,现有的大多数大棚内打药是通过人工背药筒进行打药的方式,这种打药方式使得人必须得进入大棚内才能够对农作物进行打药,浪费大量的人力,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将农民的劳动完全的解脱出来,而且由于大棚空间较为密闭,农民在打药过程中,经常吸入过多农药,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每年大棚打药作业成为了农民的极大负担,人们一直想用机器代替它,可因为普通大棚的种植间距有限,地面不够平整,体积稍微大一些的喷药机械无法在其中正常作业,而使用只在大棚主通道上行走而不进入田垄间就可以进行喷药的弥雾机,因无法把药液喷洒到叶片背面,造成用药量增加,药液喷洒效果不理想。
[0003]因此,急需设计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来解决农村大棚打药作业的这个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包括行走单元、绕管单元、供药单元、施药单元和控制单元,绕管单元、供药单元、施药单元和控制单元均设置在行走单元上,行走单元、绕管单元、供药单元和施药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0006]优选的,行走单元包括框架、第一电机、翻板、若干个电动推杆、四个第一传感器和四个行走轮,第一电机设置在框架底部,翻板铰接在框架一侧,电动推杆设置在框架和翻板之间,四个第一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框架的前后左右,四个行走轮成矩形设置在框架底部,第一电机和行走轮传动连接,第一电机、电动推杆和第一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0007]优选的,绕管单元包括绕管架、输药管和第二电机,绕管架设置在框架上,输药管可缠绕设置在绕管架上,第二电机设置在绕管架一侧,且与绕管架传动连接,第二电机和控制单元电连接。
[0008]优选的,供药单元包括药液筒和电动泵,药液筒和电动泵均可拆卸设置在框架上,电动泵的进口与药液筒通过管路连接,电动泵的出口与输药管一端连接,电动泵和控制单元电连接。
[0009]优选的,施药单元包括履带小车、喷药杆和四个第二传感器,喷药杆设置在履带小车上,且与输药管另一端连接,四个第二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履带小车的前后左右,履带小车和第二传感器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0010]优选的,控制单元包括控制箱、控制器和蓄电池,控制箱设置在框架上,控制器设置在控制箱内部,蓄电池设置在框架底部,用于向行走单元、绕管单元、供药单元和施药单元提供电能。
[0011]优选的,电动推杆数量为一个或对称设置的两个。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通过设置行走单元保持整体在大棚内的主通道上行走,通过设置单独的施药单元可行驶在田垄上完成对作物的施药作业,药液能均匀喷洒在作物叶片的表面及背面,喷洒效果好,药效利用率高,采用绕管单元和施药单元相互同步配合,降低了施药管收放的难度,通过控制单元和各组成单元的信号交互,控制各组成单元的动作,自动化程度高,使用灵活方便,实用性强,既解决了对大棚打药设备需求功能的满足,同时大大提高了打药的效率和均匀性,也避免了打药过程中农药对人身体的伤害,能把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益于现代农业大发展。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左视立体结构一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右视立体结构一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右视立体结构二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施药单元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作业场景一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作业场景二示意图。
[0020]图中:1、行走单元;11、框架;12、第一电机;13、行走轮;14、电动推杆;15、翻板;16、第一传感器;2、绕管单元;21、绕管架;22、输药管;23、第二电机;3、供药单元;31、药液筒;32、电动泵;4、施药单元;41、履带小车;42、喷药杆;43、第二传感器;5、控制单元;51、控制箱;52、蓄电池;53、控制器;6、主通道;7、田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0022]参照图1

图4,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包括行走单元1、绕管单元2、供药单元3、施药单元4和控制单元5,绕管单元2、供药单元3、施药单元4和控制单元5均安装在行走单元1上,行走单元1、绕管单元2、供药单元3和施药单元4分别与控制单元5电连接;
[0023]行走单元1包括框架11、第一电机12、翻板15、若干个电动推杆14、四个第一传感器16和四个行走轮13,第一电机12、电动推杆14和第一传感器16分别与控制单元5电连接,第一电机12安装在框架11的底部,翻板15采用铰链铰接在框架11的一侧,电动推杆14安装在框架11和翻板15之间,电动推杆14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对称安装的两个,通过控制电动推杆14动作,实现翻板15绕铰链转动,以方便施药单元4能通过翻板15从框架11上上下,四个行走轮13成矩形安装在框架11的底部,第一电机12和行走轮13传动连接,用于实现整体的前进或后退,在框架11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各安装有一个第一传感器16,第一传感器16用来探测框架11与四周环境之间的距离,通过与控制单元5之间的信号交互,控制第一电机12驱
动行走轮13,保持行走单元1能够直线行走,同时控制每次行走的距离;
[0024]绕管单元2包括绕管架21、输药管22和第二电机23,绕管架21安装在框架11上,输药管22可缠绕安装在绕管架21上,第二电机23安装在绕管架21一侧,且与绕管架21传动连接,第二电机23和控制单元5电连接,通过控制单元5控制第二电机23的正转和反转,实现输药管22在绕管架21上实现放管和收管,与施药单元4配合,可完成远程施药作业,施药范围广;
[0025]供药单元3包括药液筒31和电动泵32,药液筒31和电动泵32均可拆卸安装在框架11上,电动泵32的进口与药液筒31通过管路连接,电动泵32的出口与输药管22一端连接,电动泵32和控制单元5电连接,利用电动泵32可将药液筒31内的药液通过输药管22输送至施药单元4,实现药液的远程输送;
[0026]施药单元4包括履带小车41、喷药杆42和四个第二传感器43,喷药杆42安装在履带小车41上,输药管22的另一端连接在喷药杆42上,通过喷药杆42将药液喷洒在作物上,通过安装在履带小车41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的第二传感器43,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棚自动打药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单元(1)、绕管单元(2)、供药单元(3)、施药单元(4)和控制单元(5),所述绕管单元(2)、供药单元(3)、施药单元(4)和控制单元(5)均设置在所述行走单元(1)上,所述行走单元(1)、绕管单元(2)、供药单元(3)和施药单元(4)分别与控制单元(5)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自动打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单元(1)包括框架(11)、第一电机(12)、翻板(15)、若干个电动推杆(14)、四个第一传感器(16)和四个行走轮(13),所述第一电机(12)设置在框架(11)底部,所述翻板(15)铰接在框架(11)一侧,所述电动推杆(14)设置在框架(11)和翻板(15)之间,四个第一传感器(16)分别设置在框架(11)的前后左右,四个行走轮(13)成矩形设置在框架(11)底部,第一电机(12)和行走轮(13)传动连接,第一电机(12)、电动推杆(14)和第一传感器(16)分别与控制单元(5)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棚自动打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管单元(2)包括绕管架(21)、输药管(22)和第二电机(23),所述绕管架(21)设置在所述框架(11)上,所述输药管(22)可缠绕设置在绕管架(21)上,所述第二电机(23)设置在绕管架(21)一侧,且与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海鸿丁国君
申请(专利权)人:崔海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