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1868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采煤工作面走向、倾向及采空区三带条件划分单元;2)向工作面开切眼处施工钻凿出所述一孔两用钻孔;3)当每个单元段内所述一孔两用钻孔进入采空区后,将所述一孔两用钻孔并入注氮管路系统;4)根据回采推进速度和划分单元,提前施工布置下一个单元的一孔两用钻孔;5)当下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并入注氮系统后,将上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停止注氮后,并入灌浆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目前的注氮工艺,容易出现托管拉移困难,出现断管等现象,同时,容易氮气顺回采工作面切眼流失扩散,起不到抑制采空区自燃发火的目的,注氮范围和精度不能够准确掌握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层自燃矿井防灭火
,特别涉及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海石湾6123
‑2工作面位于井田一采区,工作面呈一走向为EW的长条形,设计走向长度为463m,回采走向长度为438m,倾斜长度189m,其采高为4m, 平均采放高度为4.69m。平面积82782

,回采煤量约为154万吨。工作面通风方式为U型通风。
[0003]6123
‑2工作面四邻工作面关系:6123
‑2工作面顶部6123
‑1工作面采空区;工作面北部倾斜上方为6122
‑2工作面采空区;工作面南部为6124
‑1工作面采空区。随着生产布局调整,工作面倾向长度由120米增加至189米,工作面月推进度慢(月均推进35m),使采空区遗煤长时间滞留在氧化带中,增加了采空区自燃发火的风险,且工作面在回采期间与6124
‑1、6122
‑1、6123
‑1采空区连通,形成一个大的采空区,进一步增加了采空区自燃发火的风险。
[0004]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采空区回风侧采取钻孔灌浆措施,采空区进风侧采取钻孔注氮措施,为了实现采空区均匀灌浆,将进风侧注氮钻孔停止注氮后,并入灌浆系统落实黄土灌浆措施。
[0005]目前的下隅角托管注氮工艺存在一下不足,一是托管深度不足以达到氧化升温带的40m距离,在托管进入采空区25

30m时,因采空区顶板垮落等等因素,造成托管拉移困难,出现断管等现象,现场不易操作等问题;二是氮气的密度比空气轻,托管深度的不足,容易顺回采工作面切眼流失扩散,起不到抑制采空区自燃发火的目的;三是托管注氮受托管位置所限,注氮范围和精度不能够准确掌握,造成氧化升温带距离增大,给防灭火工作留存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能够解决目前的注氮工艺,容易出现托管拉移困难,出现断管等现象,同时,容易氮气顺回采工作面切眼流失扩散,起不到抑制采空区自燃发火的目的,注氮范围和精度不能够准确掌握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采煤工作面走向、倾向及采空区三带条件划分单元,每40m为一个单元,在单元内确定一孔两用钻孔布置,所述一孔两用钻孔终孔间距30m;2)当采煤工作面初采结束后,向工作面开切眼处施工钻凿出所述一孔两用钻孔;3)当每个单元段内所述一孔两用钻孔进入采空区35m

40m后,将所述一孔两用钻孔并入注氮管路系统,实施预防性注氮防灭火措施;4)根据回采推进速度和划分单元,提前施工布置下一个单元的一孔两用钻孔,当
上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进入采空区20m后,开始施工布置下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确保钻孔进入35m后能及时并入注氮系统,落实好注氮防灭火措施;5)当下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并入注氮系统后,将上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停止注氮后,并入灌浆系统,落实灌浆防灭火措施。
[0008]其中,所述步骤2)中,所述一孔两用钻孔的钻孔直径为113mm。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一孔两用

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既节省了钻孔工程量、人工费、材料费等,又提高了钻孔使用效率,提高了矿井抗灾能力。充分利用底抽巷,向6123
‑2工作面实施钻孔精准注氮、灌浆防灭火措施,6123
‑2工作面一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003%以下,温度在29.5℃以下,一氧化碳浓度及采空区温度相对平稳未出现异常状况,实现工作面安全回采。6123
‑2工作面2019年9月12日开始生产,2020年9月25日回采结束,回采煤量182.7万吨。平均月推进度为35米,推进速度缓慢,通过工作面下方底抽巷钻孔施工精准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解决了采空区遗煤长期滞留在氧化带中,注氮、灌浆防灭火措施依次循环实施,人为缩短采空区氧化带,降低氧化带氧气浓度,抑制了采空区自燃氧化的产生。有效地防止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氧化,消除了煤层自燃发火隐患。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12]实施例1如图1所示,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采煤工作面走向、倾向及采空区三带条件划分单元,每40m为一个单元,在单元内确定一孔两用钻孔1布置,一孔两用钻孔1终孔间距30m;2)当采煤工作面初采结束后,向工作面开切眼处施工钻凿出一孔两用钻孔1;3)当每个单元段内一孔两用钻孔1进入采空区35m后,将所述一孔两用钻孔1并入注氮管路系统,实施预防性注氮防灭火措施;4)根据回采推进速度和划分单元,提前施工布置下一个单元的一孔两用钻孔1,当上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1进入采空区20m后,开始施工布置下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1,确保钻孔进入35m后能及时并入注氮系统,落实好注氮防灭火措施;5)当下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1并入注氮系统后,将上一单元一孔两用钻孔1停止注氮后,并入灌浆系统,落实灌浆防灭火措施。
[0013]其中,所述步骤2)中,一孔两用钻孔1的钻孔直径为113mm。
[0014]在实际实施时,根据采煤工作面走向、倾向及采空区三带条件划分单元,每40m为一个单元,在单元内确定一孔两用钻孔1布置,一孔两用钻孔1的终孔间距30m,在6123底抽巷(煤层底板岩石巷)分单元向6123
‑2工作面倾向中下段布置一孔两用钻孔1,每单元布置4
个一孔两用钻孔1,钻孔间距30m,当一孔两用钻孔1进入采空区35米(进入氧化升温带)后开始预防性精准注氮,使采空区中下段形成注氮气墙,人为缩短采空区氧化带,降低氧化带氧气浓度,抑制了采空区自燃氧化的产生,当一孔两用钻孔1进入进入采空区80米,氧化带末端停止注氮,并入灌浆系统落实黄土灌浆措施,将下一单元的一孔两用钻孔1并入注氮系统注氮,循环交替落实了钻孔采空区精准注氮和灌浆措施,实现“一孔两用”,工作面回采期间同时落实采空区钻孔灌浆、注氮防灭火错,一孔两用钻孔1在注氮时,灌浆水通过注氮钻孔内渗出,流入管路中,防止注氮管路系统积水影响注氮措施,在注氮地点安设放水装置,及时排出管路内积水,根据回采工作面推进度和采空区气体、温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钻孔注氮及灌浆布置,根据单元划分和工作面推进速度,在底抽向分单元向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氧化带施工布置一孔两用钻孔1,并入注氮系统实施注氮防灭火措施,在底抽巷布置下一单元的一孔两用钻孔1,每组间距40米,当下一单元一孔两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燃煤层中布置钻孔实施注氮、灌浆防灭火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采煤工作面走向、倾向及采空区三带条件划分单元,每40m为一个单元,在单元内确定一孔两用钻孔(1)布置,所述一孔两用钻孔(1)终孔间距30m;2)当采煤工作面初采结束后,向工作面开切眼处施工钻凿出所述一孔两用钻孔(1);3)当每个单元段内所述一孔两用钻孔(1)进入采空区35m

40m后,将所述一孔两用钻孔(1)并入注氮管路系统,实施预防性注氮防灭火措施;4)根据回采推进速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田录陈淼铎周南江
申请(专利权)人: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