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101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地震勘探成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包括:S1对给定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得第一次成像结果;S2对第一次成像结果进行相对波阻抗反演,得到相对波阻抗剖面;S3对相对阻抗剖面进行Cruvelet滤波,得到第一次解释方案;S4将第一次解释方案和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新的偏移速度场;S5对新的偏移速度场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得第二次成像结果;S6对得到的第二次成像结果重复步骤S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属于地震勘探
,特别属于地震勘探成像


技术介绍

[0002]速度建模、地震偏移和地震反演是勘探地震学领域的三种传统
常规速度建模包括动校正叠加、叠前时间、时深转换、叠前深度等偏移速度分析,由于常规速度建模只用到走时信息,平均效应很强,建立的速度场非常平滑,不适用于高频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最小二乘逆时深度偏移,基于如此平滑速度场地震偏移得到的成像剖面包含较少的结构细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其从初始速度模型出发,通过高精度偏移成像及其后续突出结构的数据处理,开展地质结构解释速度建模,再偏移成像,使得成像剖面包含更多构造细节,从而使得地震解释人员在成像剖面上得到更加丰富的地质特征。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包括:S1对给定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得第一次成像结果;S2对第一次成像结果进行相对波阻抗反演,得到相对波阻抗剖面;S3对相对阻抗剖面进行Cruvelet滤波,得到第一次解释方案;S4将第一次解释方案和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新的偏移速度场;S5对新的偏移速度场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得第二次成像结果;S6对得到的第二次成像结果重复步骤S2

S4,直到获得最终的地震成像结果。
[0005]进一步,第一次成像和第二次成像通过将给定初始速度模型或新的偏移速度场输入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获得。
[0006]进一步,相对波阻抗反演以反褶积法为基础进行直接反演。
[0007]进一步,相对波阻抗反演的方法是在相对波阻抗剖面上计算相对波阻抗,以偏移速度分析得到标准阻抗,对标准阻抗进行归一化校准,得到相对速度剖面。
[0008]进一步,将每一次获得的成像结果分别与真实断溶体模型的成像结果进行相似度的计算,以对各次解释性速度建模的成像结果进行验证。
[0009]进一步,给定初始速度模型通过常规速度建模获得,并给出初始速度模型的横向和纵向网格大小及网格数,并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得到基于初始速度模型的炮集记录。
[0010]进一步,初始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模型参数:横向和纵向网格大小、横向和纵向网格间距、子波时长和主频、时间采样间隔、时间总长度、震源的个数、震源之间的间距和震源的横纵坐标起始位置。
[0011]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系统,包括:一次成像模块,用于对给定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得第一次成像结果;相对波阻抗反演模块,用于对第一
次成像结果进行相对波阻抗反演,得到相对波阻抗剖面;解释模块,用于对相对阻抗剖面进行Cruvelet滤波,得到第一次解释方案;叠加模块,用于将第一次解释方案和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新的偏移速度场;第二成像模块,用于对新的偏移速度场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得第二次成像结果;循环模块,用于对得到的第二次成像结果输入相对波阻抗反演模块和解释模块进行循环,直到获得最终的地震成像结果。
[0012]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指令当由计算设备执行时,使得计算设备执行根据上述任一项的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
[0013]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根据上述任一项的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
[0014]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专利技术通过更新速度模型,进行成像,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于真实速度模型的地震成像结果,增加了第一轮成像剖面未表现出的细节构造,其构造也更加收敛,有效的指导后续的地震解释工作,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0016]2、速度建模、地震偏移和地震反演是勘探地震学的三种传统的
一般而言,速度建模和地震偏移具有直接关系,速度建模为地震偏移提供初始的速度场;速度建模和地震反演具有直接关系,速度建模为地震反演提供低频信息,实际应用中,地震偏移和地震反演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本专利技术建立了地震偏移和地震反演的联系。本专利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地震偏移成像领域。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为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的流程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真实断溶体速度模型;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真实断溶体速度模型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剖面;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真实断溶体速度模型的偏移速度场;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真实断溶体速度模型的偏移速度场的第一次成像结果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真实断溶体速度模型的第一次成像结果图的相对波阻抗剖面;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真实断溶体速度模型的基于相对波阻抗剖面的解释方案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解释方案和偏移速度场的叠加结果,更新后的偏移速度场的图像;
[0025]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次成像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向,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绘。然而应当理解,具体实施方式的提供仅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它们不应
该理解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用到的术语仅仅是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实施例一
[0028]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0029]本实施例以断溶体速度模型为例进行说明,断溶体速度模型的真实模型图像如图2所示。基于该断溶体速度模型生成合成地震炮集数据,采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RTM
‑‑
Reverse Time Migration),得到图3所示的真实速度模型偏移成像剖面。
[0030]S1对给定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得第一次成像结果。
[0031]给定初始速度模型,如图4所示,其通过常规速度建模获得,并给出初始速度模型的横向和纵向网格大小及网格数,并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得到基于初始速度模型的炮集记录。
[0032]初始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模型参数:横向和纵向网格大小、横向和纵向网格间距、子波时长和主频、时间采样间隔、时间总长度、震源的个数、震源之间的间距和震源的横纵坐标起始位置。
[0033]S2对第一次成像结果进行相对波阻抗反演,得到相对波阻抗剖面。
[0034]第一次成像结果基于偏移速度模型的参数和炮集数据,采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给定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得第一次成像结果;对所述第一次成像结果进行相对波阻抗反演,得到相对波阻抗剖面;对相对阻抗剖面进行Cruvelet滤波,得到第一次解释方案;将第一次解释方案和所述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新的偏移速度场;对所述新的偏移速度场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得第二次成像结果;对得到的第二次成像结果重复相对波阻抗反演和Cruvelet滤波步骤,直到获得最终的地震成像结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成像和第二次成像通过将给定初始速度模型或新的偏移速度场输入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获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波阻抗反演以反褶积法为基础进行直接反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波阻抗反演的方法是在相对波阻抗剖面上计算相对波阻抗,以偏移速度分析得到标准阻抗,对所述标准阻抗进行归一化校准,得到相对速度剖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每一次获得的成像结果分别与真实断溶体模型的成像结果进行相似度的计算,以对各次解释性速度建模的成像结果进行验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给定初始速度模型通过常规速度建模获得,并给出所述初始速度模型的横向和纵向网格大小及网格数,并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得到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伟符力耘简世凯邓武兵李卿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