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0843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和进气管,第一外壳的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右侧设置有散热孔,散热孔的上方设置有卡块,且卡块的后方连接有第二外壳,第二外壳的表面设置有卡槽,且卡槽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安装件,并且安装件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进气管安装于第一外壳的顶部,且进气管的下方连接有净化管,净化管的右侧安装有纳米离子发生器,且纳米离子发生器的右侧设置有安装底座。该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组装过程简单便捷,降低了装置的安装难度,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
,具体为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也越来越重视,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能够生成负氧离子,负氧离子氧化还原作用强,能够破坏细菌病毒电荷的屏障及细菌细胞活性酶的活性,能够有效起到除菌杀毒的作用,适用于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等装置。
[0003]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在使用时需要对其自身以及其他设备进行组装,然而现有的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组装过程较为繁琐,从而增大了装置的安装难度,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
[0004]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组装过程较为繁琐,从而增大了装置的安装难度,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和进气管,第一外壳的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右侧设置有散热孔,散热孔的上方设置有卡块,且卡块的后方连接有第二外壳,第二外壳的表面设置有卡槽,且卡槽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安装件,并且安装件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进气管安装于第一外壳的顶部,且进气管的下方连接有净化管,净化管的右侧安装有纳米离子发生器,且纳米离子发生器的右侧设置有安装底座,并且安装底座的下方设置有排气管。
[0007]优选的,散热孔在第一外壳表面等间距分布,且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相互对称,散热孔设置于在第一外壳表面,可在装置使用时散出内部的热量,利于装置长时间使用。
[0008]优选的,卡块关于第一外壳的轴线对称设置,且卡块与卡槽之间为卡合连接,卡块设置于第一外壳的两端,卡块可通过与第二外壳表面的卡槽卡合,使得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连接。
[0009]优选的,安装槽关于第二外壳的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安装槽与安装件之间紧密贴合,安装槽设置第二外壳的两侧,可用于安装安装件,且安装件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便于装置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
[0010]优选的,进气管与排气管之间关于第一外壳相互对称,且进气管的内表面与净化管的外表面紧密贴合,气体可通过进气管进入净化管内部接受除菌杀毒,且经过除菌杀毒
的气体可通过排气管排出装置。
[0011]优选的,纳米离子发生器与安装底座之间为卡合连接,且安装底座与第二外壳之间为焊接连接,纳米离子发生器可通过安装底座与第二外壳连接,且便于纳米离子发生器对净化管内部的气体进行净除菌杀毒。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组装过程简单便捷,降低了装置的安装难度,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0013]1.在使用该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时,首先将净化管与纳米离子发生器连接,并将纳米离子发生器安装于安装底座内部,接着将进气管与排气管分别安装于净化管的两端,安装完成后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进行连接,第一外壳的两端设置有卡块,且卡块可通过与第二外壳表面的卡槽卡合,使得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连接,便于装置进行组装;
[0014]2.装置组装完成后,若需要将装置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可使用安装件将其安装于安装槽内部,通过安装件表面设置的固定孔,借助螺栓或是其他工具,使得装置与其他设备连接,从而进行除菌杀毒工作,且第一外壳的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可对装置的参数进行调节,装置组装简单便捷,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卡块与卡槽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第一外壳;2、控制面板;3、散热孔;4、卡块;5、第二外壳;6、卡槽;7、限位块;8、安装槽;9、安装件;10、固定孔;11、进气管;12、净化管;13、纳米离子发生器;14、安装底座;15、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包括第一外壳1、控制面板2、散热孔3、卡块4、第二外壳5、卡槽6、限位块7、安装槽8、安装件9、固定孔10、进气管11、净化管12、纳米离子发生器13、安装底座14和排气管15,第一外壳1的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2,且控制面板2的右侧设置有散热孔3,散热孔3的上方设置有卡块4,且卡块4的后方连接有第二外壳5,第二外壳5的表面设置有卡槽6,且卡槽6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块7,限位块7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槽8,且安装槽8的内部安装有安装件9,并且安装件9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10,进气管11安装于第一外壳1的顶部,且进气管11的下方连接有净化管12,净化管12的右侧安装有纳米离子发生器13,且纳米离子发生器13的右侧设置有安装底座14,并且安装底座14的下方设置有排气管15;
[0021]进一步的,散热孔3在第一外壳1表面等间距分布,且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5之间相互对称,散热孔3设置于在第一外壳1表面,可在装置使用时散出内部的热量,利于装置长
时间使用;
[0022]进一步的,卡块4关于第一外壳1的轴线对称设置,且卡块4与卡槽6之间为卡合连接,卡块4设置于第一外壳1的两端,卡块4可通过与第二外壳5表面的卡槽6卡合,使得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5连接;
[0023]进一步的,安装槽8关于第二外壳5的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安装槽8与安装件9之间紧密贴合,安装槽8设置第二外壳5的两侧,可用于安装安装件9,且安装件9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10,便于装置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
[0024]进一步的,进气管11与排气管15之间关于第一外壳1相互对称,且进气管11的内表面与净化管12的外表面紧密贴合,气体可通过进气管11进入净化管12内部接受除菌杀毒,且经过除菌杀毒的气体可通过排气管15排出装置;
[0025]进一步的,纳米离子发生器13与安装底座14之间为卡合连接,且安装底座14与第二外壳5之间为焊接连接,纳米离子发生器13可通过安装底座14与第二外壳5连接,且便于纳米离子发生器13对净化管12内部的气体进行净除菌杀毒。
[0026]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时,首先将净化管12与纳米离子发生器13连接,并将纳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包括第一外壳(1)和进气管(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的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2),且控制面板(2)的右侧设置有散热孔(3),所述散热孔(3)的上方设置有卡块(4),且卡块(4)的后方连接有第二外壳(5),所述第二外壳(5)的表面设置有卡槽(6),且卡槽(6)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块(7),所述限位块(7)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槽(8),且安装槽(8)的内部安装有安装件(9),并且安装件(9)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10),所述进气管(11)安装于第一外壳(1)的顶部,且进气管(11)的下方连接有净化管(12),所述净化管(12)的右侧安装有纳米离子发生器(13),且纳米离子发生器(13)的右侧设置有安装底座(14),并且安装底座(14)的下方设置有排气管(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纳米离子除菌杀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彦刘瑞周国伟赵俊杰薄嗣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诚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