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棚与钢支架联合支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6355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支护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管棚与钢支架联合支护装置,包括第一钢架和第二钢架,所述第一钢架和第二钢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固定板,第一钢架的顶部和第二钢架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契合板,两个第一契合板的顶部均滑动接触有第二契合板,两个第二契合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弧形管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弧形管棚的拆装方便对弧形管棚进行装配回收,通过弧形管棚和半圆形支撑板的设置能有效抑制围岩松动和塌落,维持巷道的稳定性,能起到更好支护作用,防止了围岩松动和塌落造成的石头容易砸伤施工人员,对施工人员造成很大的隐患的情况出现,满足了使用者的需要。使用者的需要。使用者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棚与钢支架联合支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支护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管棚与钢支架联合支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施工中主运输巷道要穿过断层构成的地质异常区。断层岩石为灰色,泥质胶结,松散易碎,极易风化。呈粉末状或碎块状,遇水呈泥状。由于地质构造带段岩体多具有松软、破碎、胶结差,遇水易崩解发生软化,遇水易崩解发生软化后体积急剧膨胀,产生较大的膨胀压力,使得巷道产生大变形,掘进时巷道变形量太大,还有“似泥石流”现象,给施工和支护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0003]针对该类巷道的支护,采用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支护方式存在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作业流程复杂,作业周期长,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另外,采矿生产过程中的爆破振动,会使得原本变形的岩体发生进一步的损伤变形,加剧巷道的变形破坏。围岩从变形到破坏的时间效应包括围岩应力逐渐释放的时间效应和围岩介质固有的流变效应两方面。
[0004]开挖速度决定时间效应,随着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岩体的流变效应也在不断发展。围岩荷载释放完毕,开挖面岩体的流变效应也随之消失,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棚与钢支架联合支护装置,包括第一钢架(1)和第二钢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架(1)和第二钢架(2)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固定板(3),第一钢架(1)的顶部和第二钢架(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契合板(4),两个第一契合板(4)的顶部均滑动接触有第二契合板(5),两个第二契合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弧形管棚(6),两个第一契合板(4)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7),两个第一螺纹孔(7)内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8),两个第二契合板(5)上均开设有螺纹卡孔(9),且两个第一螺栓(8)的顶端分别贯穿相对应的螺纹卡孔(9)并与相对应的螺纹卡孔(9)螺纹卡装,弧形管棚(6)的底部滑动接触有半圆形支撑板(10),半圆形支撑板(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限位机构,且支撑限位机构的底端与固定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3)上滑动连接有升降机构,且升降机构与支撑限位机构固定连接,升降机构上螺纹连接有固定机构,且固定机构与第二钢架(2)远离第一钢架(1)的一侧螺纹卡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棚与钢支架联合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限位机构包括支撑板(11)、支撑杆(13)和两个第一滑块(15),所述支撑板(11)的顶端与半圆形支撑板(10)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11)的底端开设有支撑槽(12),且支撑杆(13)的顶端延伸至支撑槽(12)内并与支撑槽(12)滑动连接,支撑槽(12)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4),且两个第一滑块(15)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滑槽(14)滑动连接,两个第一滑块(15)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锋邢峰刘建文余林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东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