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顶组件及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568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轿顶组件,包括:支撑板;左支架和右支架,设置在支撑板上;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处于支撑板的左、右两侧,且左支架和右支架上均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设置在支撑板上,且均处于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间;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上均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安装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本轿顶组件上安装零部件可实现其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的无级调节,适用范围广泛,且走线美观。且走线美观。且走线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轿顶组件及电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涉及一种轿顶组件及电梯。

技术介绍

[0002]电梯轿顶设置在轿厢顶部,一方面可用于遮挡轿厢的顶部空间,另一方面可方便在轿厢顶部安装各种配件。现有电梯的轿厢轿顶安装部件的可调空间较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适配度降低,不利于轿顶的多方面应用。
[0003]如专利“CN212608919U”公开了一种电梯轿顶结构,包括轿顶框架、轿顶板和吊顶板,所述轿顶板安装在轿顶框架内,所述轿顶板的下部安装有吊顶板,所述轿顶板和吊顶板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若干个长条灯,所述长条灯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长条灯包括活动连接的LED灯带结构。此技术的优点是在该轿顶结构中长条灯的LED灯带结构活动连接,通过卡槽连接的LED灯带结构安装拆卸方便等。但在该轿顶上安装配件时,配件的安装位置较固定,可调节范围窄,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适用范围广、安装方便且走线美观的轿顶组件及电梯。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轿顶组件,包括:
[0006]支撑板;
[0007]左支架和右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处于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均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安装槽;
[0008]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均处于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间;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上均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安装槽。
[0009]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均呈平行设置,且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均垂直于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左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支架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架、右支架、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均包括底板、两侧板和两顶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两所述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两侧,一所述顶板连接在一所述侧板上,另一所述顶板连接在另一所述侧板上,且两所述顶板围成所述第一安装槽或第二安装槽。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板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通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两所述侧板及两所述顶板围成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或第二安装槽连通的走线空间。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呈矩形或方形设置,且所述支撑板的沿其周向分别设有左限位架、后限位架和右限位架;所述左支架抵于所述左限位架和后限位架上,所述右支架抵于所述右限位架和后限位架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后限位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还设有第一连接架,所述后支架与所述第二前支架之间还设有第二连接架,所述左支架和第二连接架之间以及所述右支架和第二连接架之间设有第三连接架。
[001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前侧弯折形成一前限位板。
[0017]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还一种电梯,包括上述的轿顶组件。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中,在支撑板上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平行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在支撑板的前侧设置了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以及在支撑板的后侧设置了后支架,并且左支架和右支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了第一安装槽,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及后支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了第二安装槽,无论是在轿顶上横向安装配件还是在纵向安装配件,均可实现配件安装位置的无级调节,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适用于宽度和深度范围广;还可在支撑板上选择性的设置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及第三连接架,更方便在轿顶上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本方案的轿顶组件可适用于强驱电梯、钢带电梯和带磁栅电梯等,且无论是左支架、右支架、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后支架还是第一、第二、第三连接架均具有走线空间,供电线穿过,安装美观且电线不易缠绕。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轿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上安装卡板后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的正视图;
[0023]图4为左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
[0025]1、支撑板;10、前限位板;
[0026]2、左支架;20、第一安装槽;21、底板;210、通孔;22、侧板;23、顶板;200、走线空间;
[0027]3、右支架;
[0028]4、第一前支架;40、第二安装槽;
[0029]5、第二前支架;51、第一连接架;52、第二连接架;53、第三连接架;
[0030]6、后支架;7、左限位架;8、后限位架;9、右限位架;
[0031]A、前;B、左;C、后;D、右。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3]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
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4]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6]另外,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7]如图1

图4所示,一种轿顶组件,包括:支撑板1;左支架2;右支架3;第一前支架4;第二前支架5和后支架6。以及可选地设置第一连接架51、第二连接架52和第三连接架53。其中,左支架2和右支架3,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上;所述左支架2和右支架3分别处于所述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即如图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左支架和右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处于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均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均处于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间;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上均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安装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均呈平行设置,且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均垂直于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轿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左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支架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轿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右支架、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和后支架均包括底板、两侧板和两顶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两所述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两侧,一所述顶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朝富洪士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