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给药眼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3900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雾给药眼罩,该气雾给药眼罩包括:眼罩主体,眼罩主体包括壳体、调节阀以及转轴,调节阀以及转轴安装于壳体内部。壳体具有眼罩部、安装部以及进雾部,安装部贯穿眼罩部的顶侧表面和底侧表面设置于眼罩部的中部,进雾部对应设置于眼罩部远离气雾导入组件一侧的中心,并连通安装部,安装部具有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进雾孔以及通孔,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以及进雾孔分别连通安装部、第一眼罩壳体、第二眼罩壳体以及进雾部,调节阀和转轴安装于安装部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雾给药眼罩通过在眼罩主体中部设置调节阀,从而使得使用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眼罩的进雾量以及气雾流向。进雾量以及气雾流向。进雾量以及气雾流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雾给药眼罩


[0001]本技术涉及气雾眼罩
,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雾给药眼罩。

技术介绍

[0002]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常见之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时眼睛太干,基本泪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泪;较严重者眼睛会红肿、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皮而有丝状物黏附,这种损伤日久则可造成角结膜病变,并会影响视力。现有对于眼干症的治疗除了使用相关眼药长期滴眼以外,还包括采用气雾眼罩对眼部进行药物气雾熏蒸的直接治疗方法。
[0003]然而,现有的气雾眼罩一般采用单层塑料眼罩,并通过两根软管分别连通眼罩的两个腔体,进而将药物气雾通入腔体于眼部进行接触治疗。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对药物气雾的输入量进行针对性调节,无法适应多种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气雾眼罩缺少气雾输入量调整功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气雾给药眼罩。
[0005]一种气雾给药眼罩,该气雾给药眼罩包括眼罩主体、气雾导入组件以及衬垫组件,气雾导入组件的一侧对应安装于眼罩主体内部,衬垫组件对应套设于气雾导入组件的另一侧。
[0006]眼罩主体包括壳体、调节阀以及转轴,调节阀以及转轴安装于壳体内部。
[0007]壳体具有眼罩部、安装部、进雾部以及排雾部,安装部贯穿眼罩部的顶侧表面和底侧表面设置于眼罩部的中部,进雾部对应设置于眼罩部远离气雾导入组件一侧的中心,并连通安装部,排雾部分别对应设置于眼罩部的两端。
[0008]眼罩部具有镜面对称的第一眼罩壳体以及第二眼罩壳体,第一眼罩壳体以及第二眼罩壳体分别对应连接气雾导入组件,第一眼罩壳体以及第二眼罩壳体分别设置于安装部的两侧,排雾部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眼罩壳体的外端以及第二眼罩壳体的外端。
[0009]安装部具有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进雾孔以及通孔,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以及进雾孔分别设置于安装部的侧壁,通孔设置于安装部的底壁,第一分流孔连通安装部与第一眼罩壳体,第二分流孔连通安装部与第二眼罩壳体,进雾孔连通安装部与进雾部,调节阀安装于安装部的内部,转轴的一端由底壁外侧通过通孔与调节阀固定连接。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排雾部包括第一排雾通道以及第二排雾通道,第一排雾通道设置于第一眼罩壳体内部远离安装部的一端,第二排雾通道设置于第二眼罩壳体内部远离安装部的一端,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调节阀具有旋钮、阀片以及卡槽,旋钮设置于阀片一
端面的外侧,卡槽设置于该端面的内侧,阀片的另一端套接于安装部内。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阀片的侧壁设置有一开放窗口,该开放窗口可同时连通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以及进雾孔。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轴具有对应于卡槽的卡块以及环状抵片,卡块设置于转轴的一端,并通过通孔以及阀片的敞口端连接至卡槽;环状抵片设置与转轴的另一端,并与安装部的底壁外侧抵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气雾导入组件包括第一气雾导入件以及第二气雾导入件,第一气雾导入件与第一眼罩壳体连通,第二气雾导入件与第二眼罩壳体连通。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衬垫组件包括第一衬垫件以及第二衬垫件,第一衬垫件以及第二衬垫件分别套设于第一气雾导入件以及第二气雾导入件的敞口边缘。
[0016]上述的气雾给药眼罩通过在眼罩主体中部设置调节阀,从而使得使用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眼罩的进雾量以及气雾流向。其中,第一眼罩壳体和第二眼罩壳体之间的安装部具有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以及进雾孔,气雾通过进雾孔和第一分流孔进入第一眼罩壳体,气雾通过进雾孔和第二分流孔进入第二眼罩壳体,在实际应用时,使用者通过调节旋钮转动阀片,从而对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或进雾孔的开启程度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对眼部进行有针对性的给药量调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气雾给药眼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气雾给药眼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气雾给药眼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气雾给药眼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气雾给药眼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气雾给药眼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请参阅图1,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气雾给药眼罩,该气雾给药眼罩包括眼罩主体1、气雾导入组件2以及衬垫组件3,气雾导入组件2的一侧对应安装于眼罩主体1内部,衬垫组件3对应套设于气雾导入组件2的另一侧。在实际应用中,药物气雾通过眼罩主体1进入气雾给药眼罩内部,从而通过气雾导入组件2以及衬垫组件3输送至眼部,此时,衬垫组件3与人体眼部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以此保证药物气雾与眼部得到充分接触。
[0025]请参阅图5,眼罩主体1包括壳体11、调节阀12以及转轴13,调节阀12以及转轴13安装于壳体11内部。壳体11作为支撑主体,在使用者进行佩戴是提供强度支撑,在保证气雾给药眼罩结构完整性的同时,提供着力点使得眼罩与使用者面部贴合更加紧密;调节阀12和
转轴13则用于对气雾流量进行调节。其中,壳体11具有眼罩部111、进雾部112、安装部113以及排雾部114,安装部113贯穿眼罩部111的顶侧表面和底侧表面设置于眼罩部111的中部,进雾部112对应设置于眼罩部111远离气雾导入组件2一侧的中心,并连通安装部113,药物气雾通过进雾部112通入安装部113,安装部113将药物气雾分流至其两侧的眼罩部111,进而使得气雾与人体眼部接触;排雾部114分别对应设置于眼罩部111的两端,药物气雾在与眼部充分接触并作用完成后,便通过排雾部114排出至气雾给药眼罩的外部空气中。此外,壳体11的两端还具有带装接结构115,用于装接头带从而便于使用者佩戴和固定本技术的气雾给药眼罩。
[0026]请参阅图5和图6,眼罩部111具有镜面对称的第一眼罩壳体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体1112,气雾导入组件2分别对应连接第一眼罩壳体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体1112,安装部113设置于第一眼罩壳体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体1112之间,并连接第一眼罩壳体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体1112,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眼罩壳体1111与第二眼罩壳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雾给药眼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眼罩主体、气雾导入组件以及衬垫组件,所述气雾导入组件的一侧对应安装于所述眼罩主体内部,所述衬垫组件对应套设于所述气雾导入组件的另一侧;所述眼罩主体包括壳体、调节阀以及转轴,所述调节阀以及所述转轴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壳体具有眼罩部、安装部、进雾部以及排雾部,所述安装部贯穿所述眼罩部的顶侧表面和底侧表面设置于所述眼罩部的中部,所述进雾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眼罩部远离所述气雾导入组件一侧的中心,并连通所述安装部,所述排雾部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眼罩部的两端;所述眼罩部具有镜面对称的第一眼罩壳体以及第二眼罩壳体,所述第一眼罩壳体以及所述第二眼罩壳体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气雾导入组件,所述第一眼罩壳体以及所述第二眼罩壳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排雾部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眼罩壳体的外端以及所述第二眼罩壳体的外端;所述安装部具有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进雾孔以及通孔,所述第一分流孔、所述第二分流孔以及所述进雾孔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侧壁,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底壁,所述第一分流孔连通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眼罩壳体,所述第二分流孔连通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眼罩壳体,所述进雾孔连通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进雾部,所述调节阀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内部,所述转轴的一端由底壁外侧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调节阀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秀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楷医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