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368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磁感应灯,具有灯头、外壳、灯管、磁环抱箍、磁环、线圈以及控制电路组成的电磁感应灯基本结构,其中灯管底端的正柱区域具有扩大的截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适当扩大放电的截面积来控制等离子体工作的最佳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放电的电离损失。更主要的是解决了放电中汞的径向电晕问题,由于电晕的发生决定于电子的浓度,降低电子浓度可以抑制电晕放电,使灯工作的性能更稳定,可以减少高能电子的能量损耗问题。(*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磁感应灯,更具体地说,涉及增加灯管截面积以改善发光效率的电磁感应灯。
技术介绍
电磁感应灯由于它属于无灯丝、高光效、高光通、长寿命、高功率因素的新一代节能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厂房、办公场所、道路、工程建筑工地等。一九九一年,日本松下公司专利技术了Everlight无极灯,一九九四年GE生产出Genura灯,一九九七年飞利浦公司研制成QL无极灯,它们的原理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将电能转换成磁能,又由磁能转换成光能而发光的,因此它们都属于电磁感应灯,它们的外形及构造也大致相同,如图1所示,该灯100包括灯头102,可连接于灯座。外壳104,与灯头102相连,内有一空腔。电磁感应灯电路,放置在外壳104的空腔内。灯管106,呈球形,固定在外壳104上,内部有维持放电的氪气和汞齐108。内装线圈的玻璃腔110,固定在外壳104上,伸入灯管106的内部,一端有一排气孔112。与RF接地部分连接的导电玻璃材料114,连接灯管106和RF接地部分。荧光粉涂层116,覆盖在灯管106的内侧、玻璃腔110的外侧以及灯管106和导电玻璃材料114相连的部分。二氧化钛反射涂层118,覆盖在玻璃腔110的外侧以及灯管106和导电玻璃材料114相连的部分。导电涂层120,覆盖在灯管106的外侧。该种灯在工作时放置在玻璃腔110内的线圈将产生磁场,磁场驱动灯管内的气体电离放电,产生光,尽管此类灯具备了无极灯的优点,也实现了小型化,可直接代替白炽灯,但其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制作困难。且仅局限于小功率无极灯。公开号为CN 1564304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改进结构的电磁感应灯,上述专利申请的申请人也是本申请的申请人,上述专利申请通过引用结合与此。在上述的CN 1564304A号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电磁感应灯,参考图2A和图2B灯头202,灯头202可安装于灯座上。该灯头202的结构和传统技术中的灯头一样,灯座的结构也是相同的。控制电路外壳204,连接于灯头202,灯头202套在控制电路外壳204上,控制电路外壳204内放有控制电路206。灯管208,内壁涂有荧光粉层,灯管的腔内含有气体和汞齐。磁环抱箍210,套在灯管208上,包围灯管208的某一截面。在磁环抱箍210内有磁环212,磁环212也包围灯管208的上述截面。参考图2A和图2B所示的实施例,此处灯管的形状为“U”型,在“U”型的开口中有一桥接。磁环抱箍210就位于该桥接处,包围桥接上的一个截面。磁环212上绕有线圈214,线圈214连接到控制电路206,提供磁场来点亮电磁感应灯200。图2A和图2B所示的电磁感应灯解决了图1所示的电磁感应灯中无法小型化,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弱点,实现了小型化。但是图2A和图2B所示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小型化而导致的灯管体积、表面积相对较小,导致发光量不够,有时,为了达到较高的发光量,只能通过比较大的放电电流来实现,这会对灯管的管壁造成比较大的负担,同时会加快荧光粉的老化,使灯的使用寿命缩短。于是,在本领域中对于如何改善电磁感应灯的发光效率存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发光效率、增加发光量的电磁感应灯。按照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感应灯,具有灯头、外壳、灯管、磁环抱箍、磁环、线圈以及控制电路组成的电磁感应灯基本结构,其中所述灯管底端的正柱区域具有扩大的截面积。按照本技术,所述灯管呈“U”型,底端扩大呈蘑菇型。或者,所述灯管呈“∏”型,底端扩大呈蘑菇型。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电磁杆感应灯基本结构包括 灯头,灯头可安装于灯座上;外壳,连接于所述灯头,所述灯头套在所述控制电路外壳上,所述控制电路外壳内放有控制电路;灯管,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外壳,所述灯管的内壁涂有荧光粉层,灯管的腔内含有气体和汞齐;磁环抱箍,套在所述灯管上,包围所述灯管的一截面;磁环,放置于所述的磁环抱箍内,所述磁环也包围所述灯管的所述截面;线圈,绕在所述磁环上,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提供磁场来点亮电磁感应灯。其中,所述灯管具有排气管且排气管被置于灯管内部。所述排气管内放置有固汞和铟网。所述灯管还具有一个或多个放置有铟网的端口。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适当扩大放电的截面积来控制等离子体工作的最佳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放电的电离损失。更主要的是解决了放电中汞的径向电晕问题,由于电晕的发生决定于电子的浓度,降低电子浓度可以抑制电晕放电,使灯工作的性能更稳定,可以减少高能电子的能量损耗问题。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或者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特征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的电磁感应灯的结构图;图2A和图2B是CN 1564304A中揭示的电磁感应灯的结构图;图3A和图3B是按照本技术的电磁感应灯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对于电磁感应灯来说,其放电电流和电场的关系如下,在正柱区,放电电流和电场的关系为I=2πE∫0Rσe(r)rdr]]>其中R为放电的管径,σe为正柱等离子体的电传导率,可近似计算如下 σe=-ne3N(2em)12∫0∞ϵQ(ϵ)∂f∂ϵdϵ]]>由公式可知增加放电回路的截面积可以有效降低电流和电传导率。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灯内气体由于高温发生的Hg2+的分解复合现象 因此适当扩大放电的截面积来控制等离子体工作的最佳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放电的电离损失。更主要的是解决了放电中汞的径向电晕问题,由于电晕的发生决定于电子的浓度,降低电子浓度可以抑制电晕放电,使灯工作的性能更稳定,可以减少高能电子的能量损耗问题。由此,在各种形状的立体放电结构(如U形、∏形、半球形或蘑菇形等)中,为了降低放电的管壁负载,在放电回路的正柱区域增加放电管的截面积,来提高发光效率,并降低荧光粉的老化,提高灯的光通维持率。同时,灯工作时气体工作温度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系统的热传导损耗进一步减少,辐射在整个能量消耗中占的比例提高,增加了光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电磁感应灯,具有灯头、外壳、灯管、磁环抱箍、磁环、线圈以及控制电路组成的电磁感应灯基本结构,该灯灯管底端的正柱区域具有扩大的截面积。图3A和图3B是按照本技术的电磁感应灯的结构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本技术的电磁感应灯包括灯头302,灯头302可安装于灯座上。该灯头302的结构和传统技术中的灯头一样,灯座的结构也是相同的。控制电路外壳304,连接于灯头302,灯头302套在控制电路外壳304上,控制电路外壳304内放有控制电路306。控制电路外壳与灯罩305相连接,灯罩305连接到灯管308,灯管308内壁涂有荧光粉层307,灯管的腔内含有气体和汞齐,其中气体为惰性气体309。磁环抱箍210,套在灯管308上,包围灯管308的一截面,磁环抱箍通过螺钉311固定在灯罩305上。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感应灯,具有灯头、外壳、灯管、磁环抱箍、磁环、线圈以及控制电路组成的电磁感应灯基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管底端的正柱区域具有扩大的截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感应灯,具有灯头、外壳、灯管、磁环抱箍、磁环、线圈以及控制电路组成的电磁感应灯基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底端的正柱区域具有扩大的截面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呈“U”型,底端扩大呈蘑菇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呈“∏”型,底端扩大呈蘑菇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杆感应灯基本结构包括灯头,灯头可安装于灯座上;外壳,连接于所述灯头,所述灯头套在所述控制电路外壳上,所述控制电路外壳内放有控制电路;灯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德陈育明陈大华左春兰龙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宏源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