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365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净化器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净化装置主体和第一矩形框,所述净化装置主体的外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净化装置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通过多个安装架和第一细孔纱网以及第二细孔纱网的位置结构设计,可有效实现对净化装置主体进、出风口的防护效果,防止在使用时外界杂质意外进入至该净化装置内,同时,通过连接框和盖板的设计,可有效实现对净化装置主体进、出风口的遮挡效果,防止在转移或存放该装置时外界灰尘飘落至该装置内,从而使得该装置在进行使用或存放时,其内部可始终保持相对整洁状态,无需使用者经常性的对其内部进行处理操作。者经常性的对其内部进行处理操作。者经常性的对其内部进行处理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器
,具体为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主要分为家用、商用、工业、楼宇,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为使其实验室内的空气保持正常状态,从而需要利用空气净化装置对实验室内空气进行实时处理,但是,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在进行使用时,其外界杂质易通过进风口或出风口意外进入至净化装置内部,导致经常性的需要使用者对净化装置进行拆卸并处理,间接的增大了使用者的工作量,因此,设计一款可防止使用或存放时杂质进入的空气净化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具备使用时防止外界大面积杂质进入装置内部等优点,解决了由于传统空气净化装置的进、出风口始终完全展露于外界,而导致使用时外界杂质易进入至内部,造成需要经常清洁造成不便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净化装置主体和第一矩形框,所述净化装置主体的外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净化装置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第一矩形框设置于净化装置主体的外侧顶部位置处,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面且分别靠近正面与背面以及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均设有与净化装置主体外侧相接触的安装架,多个所述安装架的内侧均设有分别位于净化装置主体多个进风口外侧的两个第一细孔纱网,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内侧设有处于净化装置主体出风口上方的第二细孔纱网。
[000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可有效实现对进、出风口的防护效果,从而无需使用者频繁的对装置内部进行清洁处理,更有利于进行长时间造成使用。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净化装置主体的外侧设有第二矩形框,所述第二矩形框的外侧套设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位于多个第一细孔纱网的外侧下方位置处,所述净化装置主体的两侧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均设有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三矩形框,所述第三矩形框的顶面且靠近正面的位置处贯穿开设有通槽且插接有盖板。
[000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可实现对净化装置主体进、出风口的遮挡效果,防止在需要对该装置进行转移或长时间存放时其内部进入大量灰尘的情况出现。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矩形框位于第二矩形框的外侧且之间留有空间,所述连接框的顶面通过第二矩形框与第三矩形框之间所留有的空间突出至第二矩形框的外侧上方位置处,所述连接框突出部分的外侧设有底面与第三矩形框顶面相接触的固定板,所述盖板顶部的中部设有限位板。
[000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可实现对连接框和限位板的限制效果,防止意外掉落的情况出现。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开设为空腔且活动卡接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把手的内壁顶部设有“L”形的插杆,所述第一矩形框的两侧均沿横向开设有插槽。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可实现对利用过程中连接框的限制效果,使其连接框可始终对净化装置主体的进、出风口的遮挡效果。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矩形框的正面顶部与内壁之间开设有滑道,所述第一矩形框所开设滑道的纵向面积大小与盖板的垂向面积大小相适配。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可使得盖板插接于第一矩形框的顶面更加稳定,防止插接于第一矩形框顶面的盖板左右滑动的情况出现。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板的顶部设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的外侧刻设有防滑纹。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更有利于使用者对盖板进行抓取施压操作。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架的顶面贯穿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架插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外侧开设有多个分别与第二开口相连通的螺纹通孔,所述第一矩形框所开设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且突出至安装架的内部。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可实现安装架与第一矩形框之间的可拆卸效果。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分别靠近多个所述安装架内的两个第一细孔纱网之间留有空间且填充有吸湿海绵,所述吸湿海绵的侧面贯穿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向安装架的内部进行专用稀释液倾倒且利用吸湿海绵对其进行吸附,从而实现对特殊气体的稀释效果。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安装架的外侧贯穿开设有与每组第一细孔纱网之间相连通的通口。
[00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向安装架的内部进行PH试纸插入,并对吸湿海绵内稀释液体酸碱程度进行检测判断。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3]1、本技术,通过多个安装架和第一细孔纱网以及第二细孔纱网的位置结构设计,可有效实现对净化装置主体进、出风口的防护效果,防止在使用时外界杂质意外进入至该净化装置内,同时,通过连接框和盖板的设计,可有效实现对净化装置主体进、出风口的遮挡效果,防止在转移或存放该装置时外界灰尘飘落至该装置内,从而使得该装置在进行使用或存放时,其内部可始终保持相对整洁状态,无需使用者经常性的对其内部进行处理操作。
[0024]2、本技术,通过安装架、吸湿海绵和通气孔的结构设计,可使其工作人员可针对性的向安装架的内部添加稀释液体,并使其吸湿海绵对其稀释液起到吸附效果,从而有效实现针对性气体穿过时对其进行稀释的效果,防止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时散发特殊有毒气体,导致该净化装置不适用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净化装置主体;2、第一把手;3、第一矩形框;4、安装架;5、第一细孔纱网;6、第二细孔纱网;7、滑道;8、插槽;9、第二矩形框;10、固定杆;11、第三矩形框;12、连接框;13、固定板;14、第二把手;15、插杆;16、盖板;17、限位板;18、吸湿海绵;19、通气孔;20、螺栓;21、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净化装置主体(1)和第一矩形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主体(1)的外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净化装置主体(1)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第一矩形框(3)设置于净化装置主体(1)的外侧顶部位置处,所述第一矩形框(3)的底面且分别靠近正面与背面以及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均设有与净化装置主体(1)外侧相接触的安装架(4),多个所述安装架(4)的内侧均设有分别位于净化装置主体(1)多个进风口外侧的两个第一细孔纱网(5),所述第一矩形框(3)的内侧设有处于净化装置主体(1)出风口上方的第二细孔纱网(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主体(1)的外侧设有第二矩形框(9),所述第二矩形框(9)的外侧套设有连接框(12),所述连接框(12)位于多个第一细孔纱网(5)的外侧下方位置处,所述净化装置主体(1)的两侧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均设有固定杆(10),两个所述固定杆(10)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三矩形框(11),所述第三矩形框(11)的顶面且靠近正面的位置处贯穿开设有通槽且插接有盖板(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矩形框(11)位于第二矩形框(9)的外侧且之间留有空间,所述连接框(12)的顶面通过第二矩形框(9)与第三矩形框(11)之间所留有的空间突出至第二矩形框(9)的外侧上方位置处,所述连接框(12)突出部分的外侧设有底面与第三矩形框(11)顶面相接触的固定板(13),所述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江朱国波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耀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