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323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壳体,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壳体下端套接于第二壳体上端,第二壳体下端套接于第三壳体上端,第二壳体下部与第三壳体上部围绕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三壳体内容具有第二容纳腔;传感器电路,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定位传感器、以及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的导电杆、电池组件、充电接口件和控制电路板,外接充电接口固定于第三壳体侧壁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定位传感器、导电杆和电池组件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导电杆一端部从第三壳体底部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导电杆使电流流入定位传感器后确定传感器的位置,实现接地线状态的信息采集,解决接地线误取、错挂等问题。错挂等问题。错挂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传感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接地线是电气工作中常使用的一项重要安全技术措施,是将大地的零点电位与电气设备相联接,泄放停电设备上的剩余电荷,使所检修的电气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电位,在变电站、发电厂的运行过程中,对电力系统的设备进行日常检修、改造工作中,经常需要在设备或者线路来电方向装设临时接地线,作为保障施工人员安全的最后屏障,防止突然来电对操作人员造成触电伤害。
[0003]在变电站运行人员正常的运行维护工作中,通常的操作方式是将接地线编号,挂在对应的编号位置上,需要用到哪一组接地线就对应拿走,用完再拿回来,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升级,变电站的数量日益增加,分布也越来越广,在“三集五大”大背景下,“调控一体化”及“无人值守”的模式不断推进,电力系统普遍施行变电站、发电厂无人值班,一个维操班组负责多个变电站、发电厂操作的管理方式。
[0004]目前,各站场内临时接地线状态无法与站域内其它运行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信息共享,仍然存在信息孤岛,导致运行人员在大型检修中,装拆多组临时接地线时,会因疲劳等原因存在着接地线误取、错挂、误挂及漏拆的隐患,不仅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危险,还会因此产生人身安全的隐患,因此,如何对连接的临时接地线状态进行监控,并能够安全有效防止接地线误取、错挂、误挂及漏拆的隐患,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通过与接地线连接的导电杆,使电流流入传感器壳体内的各电子元器件后形成回路并释放状态信号,定位传感器可使运维人员精准确定接地线传感器的具体位置,实现接地线状态的采集,从而安全有效的解决所管辖范围内接地线误取、错挂、误挂以及漏拆问题,与接地线连接的导电杆一端从第三壳体底部伸出,为智能接地线传感器与接地线的连接带来便捷。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7]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包括:
[0008]传感器壳体,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第一壳体下端套接于第二壳体上端,所述第二壳体下端套接于第三壳体上端,所述第二壳体下部与所述第三壳体上部围绕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壳体内容具有第二容纳腔;
[0009]传感器电路,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定位传感器、以及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的导电杆、电池组件、充电接口件和控制电路板,所述外接充电接口固定于所述第三壳体侧壁并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定位传感器、导电杆和电池组件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电杆一端部从第三壳体底部伸出。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盖体和与第一盖体边沿下部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一盖体中部具有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盖体和设置于第二盖体下部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所述第一环壁两端分别与第二盖体四周边沿和第二环壁上端连接,所述第一环壁外侧与第一侧壁内侧套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壁半径小于第二环壁。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壁底端内侧向内凸出形成支撑边沿。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第三盖体和与第三盖体边沿下部连接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盖体上部设有向上凸起形成的第三凸沿,所述第二环壁内侧与第三凸沿外侧套接。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壁底部和支撑边沿下部均与第三凸沿上表面抵靠连接,所述第二环壁内侧表面设有用于安装密封环的凹槽。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三侧壁内侧上部向内凸起形成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底部设有用于固定连接件的连接孔,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过连接件固定于第一凸环底部,所述第一凸环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充电接口件的安装通孔,所述充电接口固定于所述安装通孔上并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将所述第二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所述第二安装区域内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池的安装座,所述电池组件通过安装座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安装区域。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三壳体外侧固定有可收紧抱箍,所述传感器壳体可通过可收紧抱箍绑定至外部接地线杆子。
[0018]本技术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智能接地线传感器通过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依次连接组成的传感器壳体,在传感器壳体的第一容纳腔内设置定位传感器,在第二容纳腔内设置有导电杆、电池组件、充电接口件和控制电路板等,通过与接地线连接的导电杆,使电流流入传感器壳体内的各电子元器件后形成回路并释放状态信号,定位传感器可使运维人员精准确定接地线传感器的具体位置,实现接地线状态的采集,从而安全有效的解决所管辖范围内接地线误取、错挂、误挂以及漏拆问题,与接地线连接的导电杆一端从第三壳体底部伸出,为智能接地线传感器与接地线的连接带来便捷。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0023]图3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传感器壳体剖面图。
[0024]图4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第一壳体剖面图。
[0025]图5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第二壳体剖面图。
[0026]图6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第三壳体剖面图。
[0027]图7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0028]图8为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壳体,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第一壳体下端套接于第二壳体上端,所述第二壳体下端套接于第三壳体上端,所述第二壳体下部与所述第三壳体上部围绕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壳体内容具有第二容纳腔;传感器电路,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定位传感器、以及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的导电杆、电池组件、充电接口件和控制电路板,所述充电接口件固定于所述第三壳体侧壁并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定位传感器、导电杆和电池组件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电杆一端部从第三壳体底部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盖体和与第一盖体边沿下部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一盖体中部具有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盖体和设置于第二盖体下部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所述第一环壁两端分别与第二盖体四周边沿和第二环壁上端连接,所述第一环壁外侧与第一侧壁内侧套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壁半径小于第二环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接地线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壁底端内侧向内凸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虹雷张朝辉王海波陈建国徐方平陈伟明毛建业季卓颖胡瑞江毛文彧
申请(专利权)人:泰顺县银泰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