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0935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其包括二氧化碳监测管和鼻氧管,连接二氧化碳监测管和鼻氧管的连接管。在二氧化碳监测管上设有第一鼻塞头以及第一耳挂绳;在鼻氧管上设有第二鼻塞头以及第二耳挂绳。二氧化碳监测管包括监测管盲端以及监测管自由端,鼻氧管设有鼻氧管盲端以及鼻氧管自由端,其中监测管盲端与鼻氧管盲端通过连接管连接。监测管自由端设有第一过滤器,鼻氧管自由端设有第二过滤器。上述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应用范围更广、测量更准确、鼻塞头的设计不易脱落、具有过滤效果让患者在使用时避免交叉感染风险,更加安全。更加安全。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

技术介绍

[0002]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使在床边连续、定量监测病人成为可能,目前已经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临床麻醉涉及面广,无论是一般病人或者急危重症患者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都能及时,准确地监测一些意外及严重并发症,从而避免严重缺氧性损害的发生,能极大地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使患者受益,对判断病情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0003]对于手术室内接受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麻醉复合非插管静脉全麻或单独非插管静脉全麻的患者如门诊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急诊、病房、ICU各科呼吸功能不全需要吸氧治疗未插管患者,尤其是肥胖病人、老龄高龄病人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同样重要,目前急诊、病房、ICU具有自主呼吸需要吸氧的病人使用的双鼻孔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不适合手术室内使用,现有技术大多都需要占用两个鼻孔,而中隔不能插拔,而手术室内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麻醉一般需要采用面罩吸氧+单鼻孔监测二氧化碳。同时双鼻孔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不能在一侧鼻孔已经置放胃管或一侧鼻腔狭窄堵塞的患者身上使用。
[0004]现有的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没有设置过滤器,一般采用对使用后的二氧化碳采样管或储水器消毒然后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0005]现有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无专用鼻塞头,容易出现漏气,鼻头前端容易脱落等问题,鼻头前端容易抵触鼻前庭侧壁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同时管路内易出现水汽堵塞不易排出造成测量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其包括二氧化碳监测管1和鼻氧管2,连接二氧化碳监测管1和鼻氧管2的连接管3。在二氧化碳监测管1上设有第一鼻塞头4,以及设置在二氧化碳监测管1上的第一耳挂绳6;在鼻氧管2上设有第二鼻塞头5,以及设置在鼻氧管2上的第二耳挂绳7。二氧化碳监测管1包括有监测管盲端11以及监测管自由端12,鼻氧管2设有鼻氧管盲端21以及鼻氧管自由端22,监测管盲端11与鼻氧管盲端21通过连接管3连接。在监测管自由端12设有第一过滤器8,在鼻氧管自由端22设有第二过滤器9。
[0009]本技术提供的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0010]进一步的,第一鼻塞头4与二氧化碳监测管1固定连接,第二鼻塞头5与鼻氧管2固
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第一鼻塞头4内腔为锥形腔。
[0012]进一步的,第一过滤器8通过第一鼻端接口81与二氧化碳监测管1相连;第二过滤器9通过第二鼻端接口91与鼻氧管2相连。
[0013]进一步的,第一耳挂绳6一端固定在第一鼻端接口81外壁,另一端固定在二氧化碳监测管1外壁;第二耳挂绳7一端固定在第二鼻端接口91外壁,另一端固定在鼻氧管2外壁。
[0014]进一步的,第一过滤器8上设置有与第一鼻端接口81相连的第一过滤器外壳83,第一过滤器外壳83后端设有监测端后接口84;第二过滤器9设置有与第二鼻端接口91相连的第二过滤器外壳93,第二过滤器外壳93后端设有吸氧端后接口94。
[0015]进一步的,第一过滤器8内部设有第一微孔过滤膜82;第二过滤器9内部设有第二微孔过滤膜92。
[0016]进一步的,第一微孔过滤膜82与第二微孔过滤膜92的过滤精度均为0.1μm

0.5μm。
[0017]进一步的,监测端后接口84为鲁尔接口,吸氧端后接口94为氧管锥形接头。
[0018]进一步的,第一过滤器外壳83包括第一上壳831和第一下壳832;第二过滤器外壳93包括第二上壳931和第二下壳932。
[0019]进一步的,二氧化碳监测管1长度为10

20cm,鼻氧管2长度为10

20cm。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装置二氧化碳监测管与鼻氧管,两管路中间可插拔,应用范围更广,除可用于手术室内非插管静脉全麻的面罩吸氧+单鼻孔监测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手术室外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急诊、病房、ICU患者一侧鼻氧管吸氧+另一侧二氧化碳监测。
[0022]本装置中设置有过滤器,内部具有过滤精度0.1

0.5μm的聚四氟乙烯或聚丙烯微孔滤膜可有效过滤95%含细菌、病毒的气溶胶颗粒,可避免非插管静脉麻醉重复使用高值耗材(二氧化碳采样管+储水器)消毒不彻底而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
[0023]本装置中设有鼻塞头,可避免普通接头前端抵触鼻前庭侧壁影响测量结果。鼻塞头的设计不易脱落。二氧化碳监测端鼻塞头内腔为锥形,可接注射器定期排除采样管内积水,防止堵塞管路导致测量故障。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是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第一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第二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
[0029]1‑
二氧化碳监测管、11

监测管盲端、12

监测管自由端、2

鼻氧管、21

鼻氧管盲端、22

鼻氧管自由端、3

连接管、4

第一鼻塞头、5

第二鼻塞头、6

第一耳挂绳、7

第二耳挂绳、8

第一过滤器、81

第一鼻端接口、82

第一微孔过滤膜、83

第一过滤器外壳、831

第一
上壳、832

第一下壳、84

监测端后接口、9

第二过滤器、91

第二鼻端接口、92

第二微孔过滤膜、93

第二过滤器外壳、931

第二上壳、932

第二下壳、94

吸氧端后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其包括二氧化碳监测管(1)和鼻氧管(2),连接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1)和鼻氧管(2)的连接管(3),在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1)上设有第一鼻塞头(4),以及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1)上的第一耳挂绳(6),在所述鼻氧管(2)上设有第二鼻塞头(5),以及设置在所述鼻氧管(2)上的第二耳挂绳(7),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1)包括监测管盲端(11)以及监测管自由端(12),所述鼻氧管(2)设有鼻氧管盲端(21)以及鼻氧管自由端(22),其中所述监测管盲端(11)与所述鼻氧管盲端(21)通过所述连接管(3)连接,在所述监测管自由端(12)设有第一过滤器(8),在所述鼻氧管自由端(22)设有第二过滤器(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鼻塞头(4)与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鼻塞头(5)与所述鼻氧管(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鼻塞头(4)内腔为锥形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器(8)通过第一鼻端接口(81)与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1)相连;所述第二过滤器(9)通过第二鼻端接口(91)与所述鼻氧管(2)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带过滤器二氧化碳监测鼻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挂绳(6)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鼻端接口(81)外壁,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1)外壁;所述第二耳挂绳(7)一端固定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元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