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9448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42
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包括外底、前内底和后内底,前内底为假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后内底为胀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外底上设有前容纳部和后容纳部,并且该前容纳部和后容纳部之间设有空隙,前内底填充于前容纳部内,后内底填充于后容纳部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了胀塑性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和假塑性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的特性,以同时提高鞋底的缓震性能和摩擦性能,减少对足部的伤害。减少对足部的伤害。减少对足部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制作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

技术介绍

[0002]一双鞋子的品质高低,其鞋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鞋底而言,特别是对一双运动鞋而言,缓震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缓震效果差的运动鞋对足部和膝盖都会产生不小的负担。除此之外,摩擦性能也是决定运动鞋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设计运动鞋时,须两者兼顾,但是现有设计中,这两个性能往往难以兼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运动鞋的缓震性能和摩擦性能难以兼具的缺陷。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包括外底,还包括前内底和后内底,所述前内底为假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所述后内底为胀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所述外底上设有前容纳部和后容纳部,并且该前容纳部和后容纳部之间设有空隙,所述前内底填充于所述前容纳部内,所述后内底填充于所述后容纳部内。
[0006]优选的,所述外底包括由上往下一体成型的上层支撑部、中层支撑部、下层支撑部,所述中层支撑部包括所述前容纳部和所述后容纳部。
[0007]优选的,所述前容纳部和所述后容纳部分别开口朝上。
[0008]优选的,所述上层支撑部包括连接于所述中层支撑部的上侧的底壁以及连接于该底壁的外缘上侧的侧壁,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前容纳部连通的前注入口以及与所述后容纳部连通的后注入口。
[0009]优选的,所述前注入口的边沿与所述前容纳部的开口的边沿相错开,并且该前注入口从竖直方向上看位于该前容纳部的开口之内。
[0010]优选的,所述后注入口的边沿与所述后容纳部的开口的边沿相错开,并且该后注入口从竖直方向上看位于该后容纳部的开口之内。
[0011]优选的,所述底壁与侧壁平滑过渡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下层支撑部的底面开设数个防滑凹槽。
[0013]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本技术设置胀塑性流体聚氨酯作为后内底,是利用了胀塑性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其一旦突然受到压力,会变得像固体一样坚固,因此将其作为后内底时,鞋子在触地的瞬间发生的形变小,从而提高了足部触地时的稳定性,有效地降低了足部和膝盖受损几率。
[0015]本技术设置假塑性流体聚氨酯作为前内底,是利用了假塑性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的特性,将其作为前内底时,脚如果突然对鞋子施加向
后、向左等方向的力,则鞋底会在对应的方向上相应地发生形变,从而对运动员的起跑、突然转向等动作起到明显的帮助效果,提高鞋底的摩擦性能,同时也能显著减少对足部的伤害。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8]图3为图2中A

A截面图。
[0019]图4为图2中B

B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包括外底1、前内底2和后内底3,前内底2为假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后内底3为胀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外底1上设有前容纳部121和后容纳部122,并且该前容纳部121和后容纳部122之间设有空隙123,该前内底2填充于前容纳部121内,后内底3 填充于后容纳部122内。本技术设置胀塑性流体聚氨酯作为后内底3,是利用了胀塑性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其一旦突然受到压力,会变得像固体一样坚固,因此将其作为后内底时,鞋子在触地的瞬间发生的形变小,从而提高了足部触地时的稳定性,有效地降低了足部和膝盖受损几率;而设置假塑性流体聚氨酯作为前内底2,是利用了假塑性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的特性,将其作为前内底时,脚如果突然对鞋子施加向后、向左等方向的力,则鞋底会在对应的方向上相应地发生形变,从而对运动员的起跑、突然转向等动作起到明显的帮助效果,同时也能显著减少对足部的伤害。
[0022]本技术中的胀塑性流体和假塑性流体可由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也可采用市售材料,对其成分无特殊限制。将胀塑性流体和假塑性流体材料分别应用到聚氨酯弹性材料中,即形成本技术所需的胀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和假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其制备方法也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常规工艺即可。
[0023]具体而言,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外底1包括由上往下一体成型的上层支撑部11、中层支撑部12、下层支撑部13,中层支撑部12包括上述前容纳部121和后容纳部122。前容纳部121和后容纳部122分别开口朝上,以方便后续前内底2和后内底3的填充,也避免出现外底与内底之间的脱胶问题。
[0024]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上层支撑部11包括连接于中层支撑部12的上侧的底壁以111及连接于该底壁111的外缘上侧的侧壁112,底壁111上开设有与前容纳部121连通的前注入口113以及与后容纳部122连通的后注入口114。底壁与侧壁平滑过渡连接。
[0025]此外,前注入口113的边沿与前容纳部121的开口的边沿相错开,并且该前注入口113从竖直方向上看位于该前容纳部121的开口之内。后注入口114的边沿与后容纳部122的开口的边沿相错开,并且该后注入口114从竖直方向上看位于该后容纳部122的开口之内。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避免前内底和后内底填充时,溢流至前容纳部121和后容纳部122之外,且能够显著地提高内外底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26]下层支撑部13的底面开设数个防滑凹槽131,其用于提高鞋底的摩擦性能。
[0027]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包括外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内底和后内底,所述前内底为假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所述后内底为胀塑性流体聚氨酯部件,所述外底上设有前容纳部和后容纳部,并且该前容纳部和后容纳部之间设有空隙,所述前内底填充于所述前容纳部内,所述后内底填充于所述后容纳部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底包括由上往下一体成型的上层支撑部、中层支撑部、下层支撑部,所述中层支撑部包括所述前容纳部和所述后容纳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容纳部和所述后容纳部分别开口朝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结构改进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支撑部包括连接于所述中层支撑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将元
申请(专利权)人:琪尔特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