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志荣专利>正文

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9003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切开套管、充气装置、引导钝头导芯和固定系带。所述气管切开套管包括通气套管和固定翼,通气套管为符合人体气管切开通气的解剖弧形结构。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包括单向进气阀、进气阀球囊、通气管道和固定气囊,固定气囊充气后与人体气管内径贴合固定。通气套管尾端与固定翼和充气装置相连,头端与固定气囊相连,充气装置与气囊之间的通气管道位于管壁内。所述引导钝头导芯直径略小于通气套管内径,具有一定硬度,导芯体部有刻度标识,导芯前端呈子弹头形。所述固定系带包括固定带、自粘扣和硅胶套。所述固定带两头末端为自粘扣,穿过固定翼两侧侧孔后,可进行返折自粘牢固固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
技术背景
[0002]目前临床正在使用的气管切开套管多为直接插入式气管切开套管,如于公告日2019年06月16日,授权公告号CN 209108343 U公开了一种更换气切套管的套装,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气管切开插管时,先用组织切开包将颈部气管前的皮肤和组织切开,分离至充分暴露气管前壁,需用刀片将气管前壁切一个较大的“窗”,再将气管插管直径插入气管腔内。使用直接插入式气管切开套管进行气管插管手术操作,需要至少一个助手协助,才能充分暴露气管前壁,完成气管插管操作。使用直接插入式气管切开套管进行气管插管时,若气管前壁切开的“窗”过小,则气管套管不易插入气管,或者进行反复插管,容易导致出血,甚至损伤气管壁;若气管前壁切开的“窗”过大,则气管套管插入气管腔后,气管“窗”与气管套管外壁留有过大缝隙,可能导致漏气、皮下气肿、痰液渗出、切口周围组织感染,甚至降低呼吸机呼吸支持作用,影响病情恢复。
[0003]需要接受气管切开的患者通常是存在重度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或者气道梗阻,或者昏迷等急危重病情需要抢救时,需要迅速完成气管插管操作,并接上呼吸机管路进行机械辅助通气。在紧迫而短暂的抢救黄金时间里,气管插管的高安全性和高成功率往往依赖简易的气管插管操作,而要做到简易的气管插管操作最重要的就是靠简易而高效的工具,即这款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这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有着类似于经皮气管穿刺针套管的通过引导钝头导芯进行引导送入套管的精准简易功能。虽然经皮气管穿刺针套管在临床使用时有微创的特点,但需要操作熟练的医生才能正确定位气管进行完成,且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操作过程中为盲穿,有颈部组织出血、形成血肿的风险。如于公告日2019年06月21日,授权公告号CN 209004141 U公开了一种经皮气管穿刺针套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弧形穿刺针和引导导丝经皮完成切管插管,无需气管前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切开和分离,但存在上述缺点。
[0004]因此,亟需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来解决上述目前临床正在应用的气管插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便于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的开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来简化气管插管的操作,提高气管切开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避免反复插管,预防气管插管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便于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的开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切开套管、充气装置、引导钝头导芯和固定系带。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气管切开套管,包括通气套管和固定翼,通气套管为符合人体气管切开通气的解剖弧形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通气套管,其尾端与固定翼和充气装置相连,其头端与固定气囊相连,充气装置与气囊之间的气道通路位于管壁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充气装置,包括单向进气阀、进气阀球囊、通气管道和固定气囊,固定气囊充气后,与人体气管内径贴合固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充气装置在对固定球囊充气后,单向进气阀的球囊内压力与固定球囊内压力一样,可用于间接观察固定球囊内压力大小。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引导钝头导芯,其直径略小于通气套管内径,具有一定硬度,导芯体部有刻度标识,导芯前端呈子弹头形。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系带,包括固定带和硅胶套,固定带两端各与所述的气管切开套管尾端固定翼两侧孔连接固定,硅胶套可减少固定系带对患者颈项部皮肤和组织的摩擦而产生的切割损伤。
[0013]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带两头末端为自粘扣,穿过固定翼两侧侧孔后,可进行返折自粘牢固固定。
[001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的有益效果是,其操作简易安全,减少了气管切开操作时对气管和气管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极大的提高了气管切开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适于临床应用和推广。而且具有可携带性和使用灵活性,不仅院内病房可使用,院外急救场所亦可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的固定系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引导钝头导芯;2.固定翼侧孔;3.固定球囊;4.通气套管;5.固定翼;6.单向进气阀;7.通气管道;8.引导钝头导芯刻度;9.进气阀球囊;10硅胶套;11.固定带;12.自粘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0]请参阅图1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切开套管、充气装置、引导钝头导芯和固定系带。
[0021]所述的气管切开套管,包括通气套管4和固定翼5,所述的通气套管4,其尾端与固定翼5和充气装置相连,其头端与固定气囊3相连,充气装置与固定气囊之间的气道通路位于管壁内,通气套管主体为符合人体气管切开通气的解剖弧形结构。
[0022]所述的引导钝头导芯1,其直径略小于通气套管4内径,具有一定硬度,导芯体部有刻度标识8,导芯前端呈子弹头形。在切开和分离好气管前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字切开气管前壁后,先将引导钝头导芯头端经气管前壁切开的“+”字切口插入气管腔内,根据引导钝头导芯刻度8进行调整插入深度,再将通气套管头端从钝头导芯尾端套入,在引导钝头导芯
1引导下顺势将通气套管4也经气管前壁切开的“+”字切口送入气管腔内。将通气套管送入气管腔内以后,再将引导钝头导芯1拔出。
[0023]所述的充气装置,包括单向进气阀6、进气阀球囊9、气道通路7和固定气囊3。将通气套管4送入气管腔内,并拔出引导钝头导芯1以后,用空注射器经单向进气阀6向固定气囊3充入一定空气,使固定气囊3与人体气管内壁贴合固定。此时,进气阀球囊9内压力与固定球囊3内压力是一样的,可通过观察进气阀球囊9内压力间接观察固定球囊3内压力大小,避免固定球囊3固定不牢或者压力太大损伤气管内壁。
[0024]所述的固定系带,包括固定带11、自粘扣12和硅胶套10。所述固定带11两头末端为自粘扣12,穿过固定翼两侧侧孔2后,可进行返折自粘牢固固定,将气管切开套管牢固固定于患者颈部。所述的硅胶套10为柔软材质,可减少固定系带对患者颈项部皮肤和组织的摩擦而产生的切割损伤。
[002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的有益效果是,其操作简易安全,减少了气管切开操作时对气管和气管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极大的提高了气管切开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适于临床应用和推广。而且具有可携带性和使用灵活性,不仅院内病房可使用,院外急救场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切开套管、充气装置、引导钝头导芯和固定系带。所述气管切开套管包括通气套管和固定翼。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包括单向进气阀、进气阀球囊、通气管道和固定气囊,通气套管尾端与固定翼和充气装置相连,头端与固定气囊相连,充气装置与气囊之间的通气管道位于管壁内。所述引导钝头导芯体部有刻度标识,导芯前端呈子弹头形。所述固定系带包括固定带、自粘扣和硅胶套,固定带两端穿过所述气切套管尾端固定翼两侧孔后,可返折自粘牢固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套管为符合人体气管切开通气的解剖弧形结构,套管尾端连接端口与连接呼吸机的管路的一端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套管固定翼两侧各有两个侧孔,固定带可穿过侧孔,并进行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引导式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钝头导芯直径略小于通气套管内径,可经通气套管内穿入和穿出。用于引导通气套管经气管切口进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志荣曾海文谢礼锋
申请(专利权)人:丁志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