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58957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包括:固定于垫层的顶面的U型槽;底部开设于U型槽内的墙体,该墙体包括若干相互拼合的砖块,且若干砖块之间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以及竖直设置且穿设于墙体的支撑件,该支撑件的底部锚入垫层下方的土体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砖胎膜侧向受力差的问题,避免施工时出现墙体变形、开裂等不良现象,减少安全及质量隐患,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方便组装,省时省力,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承插式砖胎膜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通常采用砌体作为砖胎膜进行施工,然而,传统砖胎膜砌筑存在工程量大、投入人力多、施工成本大、施工周期长等问题,并且砖胎膜结构侧向受力效果差,容易出现墙体变形、开裂等不良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及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承插式砖胎膜结构,解决了传统砖胎膜侧向受力差的问题,避免施工时出现墙体变形、开裂等不良现象,减少安全及质量隐患,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方便组装,省时省力,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0004]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包括:
[0006]固定于垫层的顶面的U型槽;
[0007]底部开设于U型槽内的墙体,该墙体包括若干相互拼合的砖块,且若干砖块之间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以及
[0008]竖直设置且穿设于墙体的支撑件,该支撑件的底部锚入垫层下方的土体中。
[0009]本专利技术采用承插式砖胎膜结构,通过将若干砖块拼合形成墙体,且利用非直线型的拼接缝提升墙体的侧向受力能力,进而将支撑件插入墙体且支撑件的底部锚入垫层下方的土体中,以加强墙体的强度,防止后期施工时墙体变形,且U型槽也能进一步提升整个砖胎膜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解决了传统砖胎膜侧向受力差的问题,避免施工时出现墙体变形、开裂等不良现象,减少安全及质量隐患,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方便组装,省时省力,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0010]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支撑件包括穿设于墙体且部分锚入垫层下方的土体中的竖杆以及固定于竖杆的顶面的水平板,该水平板贴合于墙体的顶面。
[0011]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砖块包括竖截面呈矩形的矩形部、形成于矩形部的一端且顶面与矩形部的顶面平齐的第一凸伸部以及形成于矩形部的另一端且底面与矩形部的底面平齐的第二凸伸部,该矩形部、第一凸伸部和第二凸伸部拼合成Z型;
[0012]通过一块砖块的第一凸伸部置于相邻的砖块的第二凸伸部的顶部,以使得相邻两块砖块拼合,且两块砖块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
[0013]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矩形部开设有竖直向的竖向孔,上下相邻的若干砖块的竖向孔相连通以供支撑件插入。
[0014]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凸伸部开设有竖直向的第一单
元孔,第二凸伸部对应第一单元孔开设有第二单元孔,通过一块砖块的第一凸伸部置于相邻的砖块的第二凸伸部的顶部,使得两块砖块的第一单元孔和第二单元孔相连通,以供支撑件插入。
[0015]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间隔开设于U型槽的底面的若干通孔,支撑件通过通孔锚入垫层下方的土体中。
[0016]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穿过U型槽的底面并锚入垫层的若干桩钉。
[0017]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桩钉位于U型槽的中轴线上。
[0018]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U型槽的宽度与墙体的厚度相匹配。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提供U型槽,将U型槽固定于垫层的顶面;
[0021]提供若干砖块,将若干砖块置于U型槽内并相互拼合以形成墙体,且若干砖块之间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
[0022]提供支撑件,将支撑件穿设于墙体,并敲击支撑件的顶部,使得支撑件的底部锚入垫层下方的土体中。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整体结构正面剖视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中U型槽的立体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中砖块的放大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插式砖胎膜结构,通过将若干砖块拼合形成墙体,且利用非直线型的拼接缝提升墙体的侧向受力能力,进而将支撑件插入墙体且支撑件的底部锚入垫层下方的土体中,以加强墙体的强度,防止后期施工时墙体变形,且U型槽也能进一步提升整个砖胎膜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解决了传统砖胎膜侧向受力差的问题,避免施工时出现墙体变形、开裂等不良现象,减少安全及质量隐患,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方便组装,省时省力,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进行说明。
[0029]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的整体结构正面剖视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进行说明。
[003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包括:
[0031]固定于垫层21的顶面的U型槽11;
[0032]底部开设于U型槽11内的墙体,该墙体包括若干相互拼合的砖块12,且若干砖块12之间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以及
[0033]竖直设置且穿设于墙体的支撑件,该支撑件的底部锚入垫层21下方的土体中。
[0034]较佳地,U型槽11的宽度与墙体的厚度相匹配。
[003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结合图4所示,该支撑件包括穿设于墙体且部分锚入垫层21下方的土体中的竖杆13以及固定于竖杆13的顶面的水平板131,该水平板131贴合于墙体的顶面。
[0036]进一步的,结合图3所示,砖块12包括竖截面呈矩形的矩形部121、形成于矩形部121的一端且顶面与矩形部121的顶面平齐的第一凸伸部122以及形成于矩形部121的另一端且底面与矩形部121的底面平齐的第二凸伸部123,该矩形部121、第一凸伸部122和第二凸伸部123拼合成Z型;
[0037]通过一块砖块12的第一凸伸部122置于相邻的砖块12的第二凸伸部123的顶部,以使得相邻两块砖块12拼合,且两块砖块12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
[0038]具体的,矩形部121开设有竖直向的竖向孔1211,上下相邻的若干砖块12的竖向孔1211相连通以供支撑件插入。
[0039]具体的,第一凸伸部122开设有竖直向的第一单元孔1221,第二凸伸部123对应第一单元孔1221开设有第二单元孔1231,通过一块砖块12的第一凸伸部122置于相邻的砖块12的第二凸伸部123的顶部,使得两块砖块12的第一单元孔1221和第二单元孔1231相连通,以供支撑件插入。
[0040]进一步的,结合图2所示,还包括间隔开设于U型槽11的底面的若干通孔112,支撑件通过通孔112锚入垫层21下方的土体中。
[0041]具体的,还包括穿过U型槽11的底面并锚入垫层21的若干桩钉111。
[0042]较佳地,桩钉111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垫层的顶面的U型槽;底部卡设于所述U型槽内的墙体,所述墙体包括若干相互拼合的砖块,且若干所述砖块之间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以及竖直设置且穿设于所述墙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底部锚入所述垫层下方的土体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墙体且部分锚入所述垫层下方的土体中的竖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竖杆的顶面的水平板,所述水平板贴合于所述墙体的顶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块包括竖截面呈矩形的矩形部、形成于所述矩形部的一端且顶面与所述矩形部的顶面平齐的第一凸伸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矩形部的另一端且底面与所述矩形部的底面平齐的第二凸伸部,所述矩形部、所述第一凸伸部和所述第二凸伸部拼合成Z型;通过一块所述砖块的第一凸伸部置于相邻的所述砖块的第二凸伸部的顶部,以使得相邻两块所述砖块拼合,且两块所述砖块的拼接缝呈非直线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部开设有竖直向的竖向孔,上下相邻的若干所述砖块的竖向孔相连通以供所述支撑件插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插式砖胎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守吉徐恭种荣耀王宾于克贤王小伟陈志红杨耀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西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