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8113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24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液晶层,电极层以及微结构层。其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液晶层,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电极层,电极层设置于第一基板靠近液晶层的一侧,电极层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微结构层,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二基板靠近液晶层的一侧,微结构层用于对光线进行准直化处理形成准直光,以使准直光射向第二基板远离液晶层的一侧。该显示面板通过在显示面板内部设置微结构层,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的对比度,提高显示面板的穿透率。提高显示面板的穿透率。提高显示面板的穿透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

LCD)由于其低成本、高良率以及良好的显示效果,使得其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显示装置市场份额,广泛应用于液晶电视、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数字相机、计算机屏幕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等。按照液晶的取向方式不同,目前主流市场上的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VA)型、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或超扭曲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STN)型、平面转换(In

Plane Switching,IPS)型、及边缘场开关(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
[0003]液晶面板为一种被动发光器件,由于其自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增加背光模块来提供光源。当背光模块发出的光通过液晶面板时,光损失的程度直接影响面板的穿透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向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旋转,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0004]其中,TN/VA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使用在阵列基板形成的像素电极和彩膜基板上形成的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场驱动液晶材料,TN/VA模式具有高对比度、高穿透率的画面显示优势,缺点是视角比较窄。而IPS/FF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使用在阵列基板上形成相互平行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它们之间产生电场驱动液晶材料,虽然其视角较宽,但是IPS/FF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光穿透率却不如TN/VA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以全高清的FF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为例,其实际的面板穿透率仅仅有4%,即若背光模组采用10000nits,实际面板的灰度仅仅只有400nits。可见,现有的高解析度的IPS/FFS面板,穿透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内部设置微结构层,可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穿透率比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液晶层,电极层以及微结构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电极层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微结构层用于对光线进行准直化处理形成准直光,以使所述准直光射向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0007]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结构层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第一膜层以及第二膜层;其中,所述第一膜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膜层的材料不同。
[0008]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层以及所述第二膜层啮合设置。
[0009]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层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部,所述第
二膜层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部;所述第一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以及所述第二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均为三角形。
[0010]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层包括第一基底以及设置在第一基底上的多个第一微结构部;所述第二膜层包括第二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多个第二微结构部;多个所述第一微结构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微结构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所述第一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以及所述第二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
[0011]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部以及多个第二微结构部,所述第一微结构部以及所述第二微结构部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以及所述第二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
[0012]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结构部与所述第二微结构部之间的交界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60
°
时,所述第二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微结构部与所述第二微结构部之间的交界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60
°
时,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膜层的折射率。
[0013]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微结构层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黑色矩阵层;其中,所述黑色矩阵层包括多个黑色矩阵块,多个所述黑色矩阵块与多个所述第二微结构部一一正对设置。
[0014]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结构层的材料包括至少两种折射率不同的透明有机材料。
[0015]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入光面的一侧。
[0016]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液晶层,电极层,以及微结构层。通过在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设置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用于对光线进行准直化处理形成准直光,以使所述准直光射向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即通过微结构层将背光方向大角度的光线转换为正视角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穿透率;同时,因为微结构层的设计,使得外界光照射入显示面板经过微结构层后转换到斜射方向反射回去,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剖视图;
[0019]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0020]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剖视图;
[0021]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剖视图;
[0022]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剖视图;
[0023]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
[0025]100/200/300/400、显示面板,10、第一基板,11、第一配向膜,20、第二基板,21、第二配向膜,30、液晶层,40、电极层,41、第一电极,42、第二电极,50、微结构层,60、第一膜层,61、第一微结构部,62、第一基底,70、第二膜层,71、第二微结构部,72、第二基底,80、黑色矩阵层,81、黑色矩阵块,90、背光模组,5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液晶层,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电极层,所述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电极层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微结构层用于对光线进行准直化处理形成准直光,以使所述准直光射向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层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第一膜层以及第二膜层;其中,所述第一膜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膜层的材料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层以及所述第二膜层啮合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层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部,所述第二膜层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部;所述第一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以及所述第二微结构部的截面形状均为三角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层包括第一基底以及设置在第一基底上的多个第一微结构部;所述第二膜层包括第二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多个第二微结构部;多个所述第一微结构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微结构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所述第一微结构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武李冬泽
申请(专利权)人: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