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式大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763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式大棚,该大棚包括:支撑装置、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和顶升装置;其中,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可转动地连接;顶升装置设置于支撑装置顶部的中心位置处,并且,顶升装置与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连接处相连接,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均与支撑装置相接触,顶升装置用于顶起或者下拉连接处,以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相对于支撑装置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可转动连接,顶升装置对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连接处进行顶起或者下拉,使得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可相对于支撑装置运动,进而能够实现支撑装置内部与外界之间的通风和光照要求,便于调节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的位置,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扩大了使用范围。扩大了使用范围。扩大了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式大棚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调节式大棚。

技术介绍

[0002]顶棚是亦称“天棚”,是房屋建筑的重要建筑部件。顶棚的作用是使房屋顶部整洁美观,并具有保温、隔热和隔音等性能。
[0003]温室大棚,又称暖房,指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施,供冬季培育喜温植物的房间。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棚是指能控制或部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的建筑物,主要用于非季节性或非地域性的植物栽培、科学研究、加代育种和观赏植物栽培等。
[0004]现有温室大棚的顶棚,一般为固定式安装结构,对于有通风、日照等要求的大棚环境,固定式安装结构的顶棚不可调节,不能够有效适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式大棚,旨在解决现有的温室大棚的顶棚不可调节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式大棚,该大棚包括:支撑装置、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和顶升装置;其中,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可转动地连接;顶升装置设置于支撑装置顶部的中心位置处,并且,顶升装置与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连接处相连接,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均与支撑装置相接触,顶升装置用于顶起或者下拉连接处,以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相对于支撑装置运动。
[0007]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顶升装置包括:多个沿支撑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顶升机构;其中,每个顶升机构均包括:驱动组件和两个支撑杆;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机构;驱动电机设置于支撑装置顶部的中心位置处,并且,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连接处相连接;两个支撑杆分别置于驱动组件的两侧,两个支撑杆的底部均与支撑装置的顶部相连接,两个支撑杆的顶部分别与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一一对应地相接触。
[0008]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每个支撑杆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滚轮,两个第一滚轮分别与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一一对应地滚动接触。
[0009]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两个第一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和两个第三连杆;其中,两个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均通过第一传动件与驱动电机相连接;两个第二连杆交叉铰接连接,两个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两个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一一对应地可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可转动连接,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均通过第二传动件与连接处相连接。
[0010]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第一传动件包括:两个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其中,两个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均设置有啮合齿,两个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两个第一齿轮一一对应地相啮合连接;其中一个第一齿轮与驱动电机的驱动端相连接。
[0011]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第二传动件包括:安装块和两个相啮合的第二齿轮;其中,两个第二齿轮均设置于安装块,安装块与连接处相连接;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均设置有啮合齿,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两个第二齿轮一一对应地相啮合连接。
[0012]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支撑装置靠近两个端部处的顶部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滚轮,各第二滚轮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顶板或者第二顶板滚动接触。
[0013]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第一顶板和/或第二顶板设置有可开合的天窗。
[0014]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支撑架和两个并列设置的连接梁;其中,各支撑架依次并列且间隔设置;每个连接梁均与各支撑架相连接;每个支撑架均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立柱和横设于两个立柱顶部之间的横梁。
[0015]进一步地,上述可调节式大棚中,置于最外侧的两个支撑架中的两个立柱之间、相邻两个支撑架同一侧的两个立柱之间均设置有幕布。
[0016]本专利技术中,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可转动连接,顶升装置对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连接处进行顶起或者下拉,使得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可相对于支撑装置运动,进而能够实现支撑装置内部与外界之间的通风和光照要求,便于调节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的位置,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扩大了使用范围,解决了现有的温室大棚的顶棚不可调节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式大棚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式大棚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式大棚中,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式大棚中,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3]参见图1至图4,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可调节式大棚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可调节式大棚包括:支撑装置1、第一顶板2、第二顶板3和顶升装置。其中,第一顶板2与第二顶板3可转动地连接,优选的,第一顶板2与第二顶板3为铰接连接。
[0024]顶升装置设置于支撑装置1顶部的中心位置处,并且,顶升装置与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的连接处9相连接,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均与支撑装置1相接触。顶升装置用于顶起或者下拉连接处9,以使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相对于支撑装置1运动。
[0025]具体地,顶升装置的位置置于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的连接处9的下方(相对于图2而言),使得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与支撑装置1的顶部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一顶板2和第
二顶板3的连接处9对应于三角形的尖角处。由于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均与支撑装置1相接触,所以顶升装置下拉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的连接处9时,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相对翘起,进而实现通风和光照。当顶升装置顶起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的连接处9时,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与支撑装置1相接触,恢复原来的状态,即闭合。
[0026]具体实施时,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均为框架结构内设置块材而形成。
[0027]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板2与第二顶板3可转动连接,顶升装置对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的连接处9进行顶起或者下拉,使得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可相对于支撑装置1运动,进而能够实现支撑装置1内部与外界之间的通风和光照要求,便于调节第一顶板2与第二顶板3的位置,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扩大了使用范围,解决了现有的温室大棚的顶棚不可调节的问题。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式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1)、第一顶板(2)、第二顶板(3)和顶升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顶板(2)与所述第二顶板(3)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顶部的中心位置处,并且,所述顶升装置与所述第一顶板(2)和所述第二顶板(3)的连接处(9)相连接,所述第一顶板(2)和所述第二顶板(3)均与所述支撑装置(1)相接触,所述顶升装置用于顶起或者下拉所述连接处(9),以使所述第一顶板(2)和所述第二顶板(3)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1)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装置包括:多个沿所述支撑装置(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顶升机构(4);其中,每个所述顶升机构(4)均包括:驱动组件和两个支撑杆(43);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41)和传动机构(42);所述驱动电机(41)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顶部的中心位置处,并且,所述驱动电机(41)通过所述传动机构(42)与所述连接处(9)相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43)分别置于所述驱动组件的两侧,两个所述支撑杆(43)的底部均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顶部相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43)的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板(2)和所述第二顶板(3)一一对应地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式大棚,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杆(43)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滚轮(5),两个所述第一滚轮(5)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板(2)和所述第二顶板(3)一一对应地滚动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2)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两个第一连杆(421)、两个第二连杆(422)和两个第三连杆(423);其中,两个所述第一连杆(421)的第一端均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驱动电机(41)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422)交叉铰接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422)的第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杆(421)的第二端一一对应地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422)的第二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争气田国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