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6943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0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触控反馈模组包括:触控板、第一承载板、第一压电马达、第二承载板以及第二压电马达。触控板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第一承载板与触控板相间隔,第一承载板上设有第一传递结构以及第一压电马达,第一传递结构的背离第一承载板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部分,第二承载板与触控板以及第一承载板相间隔,第二承载板上设有第二传递结构以及第二压电马达,第二传递结构的背离第二承载板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部分。本申请的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将触控板分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以进行分别控制,提升触控反馈模组的反馈均匀性。另外,通过设置多块承载板,增加压电马达的设置空间,避免各个压电马达之间在结构上产生干涉。结构上产生干涉。结构上产生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触控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实现无机械按键的设计,相关技术中往往在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车载设备、触控板等电子设备上设置能够进行压力感知并实现触控反馈的触控装置。传统的触控反馈技术中,往往采用将压电马达设置在触控反馈模组的中心区域,通过压电马达的压电效应带动触控反馈模组实现触控反馈。然而,由于压电马达远离于触控反馈模组的边缘区域,因此,在相同的按压力作用于触控反馈模组时,按压在边缘区域所产生的按压电信号小于按压在中心区域所产生的按压电信号,同样的,当压电马达在压电效应下产生振动时,传递到边缘区域的振动的振幅要小于传递到中间区域的振动的振幅,导致压电模组边缘区域的触控反馈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能够优化触控板的第二部分的触控反馈效果,提升触控反馈模组的反馈均匀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包括:
[0005]触控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板,所述触控板包括第一部分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外周的第二部分;第一承载板,沿垂直于所述触控板的触控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触控板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承载板至少对应于所述触控板的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有第一传递结构,所述第一传递结构的背离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触控板的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压电马达,所述第一压电马达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板上;第二承载板,沿垂直于所述触控板的触控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承载板与所述触控板以及所述第一承载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承载板至少对应于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所述第二承载板上设有第二传递结构,所述第二传递结构的背离所述第二承载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触控板的所述第二部分;以及第二压电马达,所述第二压电马达设于所述第二承载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板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承载板均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朝向所述触控板的一侧,或,多块所述第二承载板均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背离所述触控板的一侧,或者,多块所述第二承载板中,部分所述第二承载板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朝向所述触控板的一侧,剩余部分所述第二承载板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背离所述触控板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板为一块时,沿垂直于所述触控板的触控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承载板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板上;所述第二承载板为多块时,沿垂直于所述触控板的触控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承载板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多块所述第二承载板中的至少一块所述第二承载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