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板下包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5599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1:03
本公开提供一种墙板下包件,所述下包件位于所述墙板的下部,包括: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包括垂直设置的竖条和封堵条,所述封堵条被配置为位于墙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内;第二板件,所述第二板件位于所述竖条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件为一卡槽,所述卡槽的底面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所述卡槽的顶面被配置用于遮盖所述竖条的上表面,并与墙板接触;第三板件,所述第三板件包括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的自由端被配置为插接固定于所述卡槽内,并与所述卡槽内底面之间存在下行间隙,所述外侧壁的自由端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该下包件通过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三板件的配合可以避免现有的踢脚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提升墙板下部的美观度。提升墙板下部的美观度。提升墙板下部的美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板下包件


[0001]本技术涉及装修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墙板下包件。

技术介绍

[0002]在装修过程中,对于墙面的装饰一般为墙板或壁纸两种,本公开主要针对一墙板装饰的情况进行说明。装饰性墙板通过铆钉与墙壁固定连接,墙板与地面之间一般会有缝隙,该缝隙一般靠踢脚线进行遮挡(即该缝隙还是存在),该踢脚线一般是通过铆钉与墙板固定连接;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地面下陷或墙板下边缘外翘等原因,墙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会变大,换句话说,之前的踢脚线无法再遮挡该变大后的缝隙,导致踢脚线与地面间也会存在缝隙,影响美观。本技术即是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墙板下包件,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问题。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墙板下包件,所述下包件位于所述墙板的下部,包括:
[0005]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包括垂直设置的竖条和封堵条,所述封堵条被配置为位于墙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内,所述竖条被配置为其内侧面与所述墙板的外侧面贴合;
[0006]第二板件,所述第二板件位于所述竖条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件为一卡槽,所述卡槽的底面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所述卡槽的顶面被配置用于遮盖所述竖条的上表面,并与墙板接触;
[0007]第三板件,所述第三板件包括倒U型结构连接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的自由端被配置为插接固定于所述卡槽内,并与所述卡槽内底面之间存在下行间隙,所述外侧壁的自由端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件为金属板件,所述封堵条的外围包覆有橡胶层。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壁、竖条、墙板与墙面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为铆钉或螺钉。
[0011]进一步,所述铆钉或螺钉的钉帽位于所述第一壁内。
[0012]进一步,所述卡槽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第一壁紧贴所述竖条设置,所述第二壁远离所述竖条设置,所述第一壁的顶面向墙板方向延伸至与墙板接触以遮盖所述竖条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壁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壁的顶面设置。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三板件的外侧壁下部设有在远离所述墙板方向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底面与地面接触。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壁的顶面与外侧面间为倒角弧线过渡。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三板件的顶面与外侧面间为倒角弧线过渡;所述凸出部的顶面与
外侧面间为倒角弧线过渡。
[0016]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墙板下包件,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三板件的配合可以避免现有的踢脚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提升墙板下部的美观度;其中,第一板件既可以对墙板下边沿的外翘起到限制作用,又可以封堵墙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避免该缝隙内积聚灰尘或滋生细菌、虫卵等;第二板件可以完全覆盖第一板件,避免第一板件的竖条裸露在外影响美观;第三板件与第二板件为插接配合,且该插接配合仍存在第三板件相对第二板件的下行间隙,当第二板件和第三板件与地面之间出现新的缝隙时,该第三板件可以相对第二板件下行至第三板件的外侧壁与地面接触,即遮盖该新出现的缝隙,提升墙板下部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包件与墙板配合使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包件与墙板配合使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配合使用状态的主视方向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配合使用状态的后视方向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01、墙板;02、下包件;1、第一板件;11、竖条;12、封堵条;2、第二板件;21、第一壁;22、第二壁;3、第三板件;31、内侧壁;32、外侧壁;33、凸出部;34、下行间隙;4、铆钉或螺钉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7]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

6对本公开进行说明。
[0028]一种墙板下包件,参考图1、图2、图3,所述下包件02位于所述墙板01的下部,所述下包件02包括:
[0029]第一板件1,所述第一板件1包括垂直设置的竖条11和封堵条12,所述封堵条12被配置为位于墙板01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内,所述竖条11被配置为其内侧面与所述墙板01的外侧面贴合;
[0030]第二板件2,所述第二板件2位于所述竖条11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件2为一卡槽,所述卡槽的底面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所述卡槽的顶面被配置用于遮盖所述竖条11的上表面,并与墙板01接触;
[0031]第三板件3,参考图4,所述第三板件3包括倒U型结构连接的内侧壁31和外侧壁32,所述内侧壁31的自由端被配置为插接固定于所述卡槽内,并与所述卡槽内底面之间存在下行间隙34,所述外侧壁32的自由端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
[0032]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件1为不锈钢等金属板件,所述封堵条12的外围包覆有橡胶层;其中金属板件的设置,可以对墙板01下边沿的外翘起到限制作用;封堵条12的外围包覆橡胶层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封堵效果。
[0033]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既可以对墙板01下边沿的外翘起到限制作用,又可以封堵墙板01与地面之间的缝隙,避免该缝隙内积聚灰尘或滋生细菌、虫卵等。
[0034]但是,如果只有第一板件1,不锈钢竖条11则裸露在外,墙板01下边缘处美观度欠佳,再者,如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地面塌陷等原因,封堵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板下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包件位于所述墙板的下部,包括: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包括垂直设置的竖条和封堵条,所述封堵条被配置为位于墙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内,所述竖条被配置为其内侧面与所述墙板的外侧面贴合;第二板件,所述第二板件位于所述竖条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件为一卡槽,所述卡槽的底面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所述卡槽的顶面被配置用于遮盖所述竖条的上表面,并与墙板接触;第三板件,所述第三板件包括倒U型结构连接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的自由端被配置为插接固定于所述卡槽内,并与所述卡槽内底面之间存在下行间隙,所述外侧壁的自由端被配置为与地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板下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为金属板件,所述封堵条的外围包覆有橡胶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板下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包件还包括第一壁,所述第一壁、竖条、墙板与墙面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墙板下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铆钉或螺钉。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云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优享家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