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4405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型组合桩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包括桩管,所述桩管沿其轴线方向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管,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管,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调节柱,两个所述调节柱的外壁开设有四个第一直通槽,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管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调节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两个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均与桩管固定连接,两个调节柱均与第一限位管螺纹连接,第二直通槽与第一直通槽相连通,通过放置架与桩管滑动连接,电机带动第一调节柱进行转动,推动调节杆向下方运动,使桩管内部与外部空气相连通,降低压力差,减少桩管缩颈现象的发生率。发生率。发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


[0001]本技术涉及新型组合桩
,特别是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

技术介绍

[0002]工程桩,就是在工程中使用的,最终在建、构筑物中受力起作用的桩,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各种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建设的主导,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沉降变形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组合桩一般通过安装在打桩机上的桩锤打入地下,在解决桩基固定问题的同时还存在以下缺点:
[0003]现有组合桩中的钢管桩在后期进行回收时,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中沉管时,土体受强烈扰动和挤压产生很高的孔隙和压力,即产生气压差,拔桩的过程中易出现缩颈等不良现象,从而导致桩管发生变形,影响其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包括桩管,所述桩管沿其轴线方向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管,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管,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调节柱,两个所述调节柱的外壁开设有四个第一直通槽,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管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调节杆,两个所述调节柱的底端均分别与调节杆的顶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管的外壁由上到下开设有若干第一通气槽,两个所述调节杆靠近第一通气槽的侧面开设有若干第二通气槽,若干所述第二通气槽均位于第一通气槽的顶端,两个所述调节杆远离第一通气槽的侧面开设有第二直通槽。
[0006]可选的,所述桩管靠近第一限位管顶端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放置架,所述放置架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三个卡柱,两个所述卡柱均分别与第一限位管的两侧滑动连接,所述放置架内壁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调节柱的顶端相卡接,可以便于使电机带动调节柱进行转动,从而使调节柱与第一限位管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并下压调节杆,从而使若干第二通气槽与第一通气槽相连通。
[0007]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靠近桩管内壁的侧面均为弧面,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均通过焊接方式与桩管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内部横截面的形状均为圆形,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管内部横截面的形状均为矩形,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管的底端均设置有尖端,尖端可以便于使两个第二限位管能够随桩管一起进入土壤的内部,第一限位管的底端均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二限位管的顶端固定连接,这样可以便于使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能够对调节柱和调节杆进行保护。
[0008]可选的,两个所述调节杆靠近第一通气槽的侧面均为弧形,所述第二直通槽均分
别与若干第二通气槽相连通,所述第二直通槽与第一直通槽相连通,两个所述调节柱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头,卡接头可以便于和电机的输出端想卡接,使电机能够依次带动两个调节柱进行转动,从而便于使调节杆相向下方运动,实现若干第二通气槽与第一通气槽相连通。
[0009]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0]1、该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通过两个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均与桩管内部固定连接,而两个调节柱均分别与第一限位管螺纹连接,第二直通槽与第一直通槽相连通,进而通过放置架与桩管滑动连接,电机带动第一调节柱进行转动,从而推动调节杆向下方运动,从而使桩管内部与外部空气相连通,降低压力差,减少桩管缩颈现象的发生率。
[0011]2、该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通过两个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均与桩管内壁固定连接,而两个第二限位管的底端均设置有尖端,从而便于使两个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能够对桩管进入土壤中,而放置架与桩管滑动连接,在后期进行拔桩时,便于使用者将放置架进行取放,两个调节杆靠近第一通气槽的侧面均为弧形,进而可以便于对第二限位管进行支撑,平衡桩管内部土壤对第二限位管的压力。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图2中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限位杆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的放置架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

桩管,2

第一通气槽,3

卡接头,4

第二通气槽,5

第一限位管,6

电机,7

放置架,8

第二限位管,9

调节柱,10

调节杆,11

第一直通槽,12

第二直通槽,13

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0]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包括桩管1,桩管1沿其轴线方向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管5,两个第一限位管5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管8,两个第一限位管5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调节柱9,两个调节柱9的外壁开设有四个第一直通槽11,两个第二限位管8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调节杆10,两个调节柱9的底端均分别与调节杆10的顶端转动连接,两个第二限位管8的外壁由上到下开设有若干第一通气槽2,两个调节杆10靠近第一通气槽2的侧面开设有若干第二通气槽4,两个调节杆10远离第一通气槽2的侧面开设有第二直通槽12。
[002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桩管1靠近第一限位管5顶端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放置架7,放置架7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三个卡柱13,两个卡柱13均分别与第一限位管5的两侧滑动连接,放置架7内壁固定连接有电机6,电机6的输出端与调节柱9的顶端相卡接,三个卡柱13均通过焊接方式与放置架7的底面固定连接,而三个卡柱13与桩管1接触的侧面均
为弧面,且轴线位置均与桩管1的轴线共线,这样可以便于使用者能够竖直上下拉动放置架7,便于使电机6的输出端分别与调节柱9的顶端相卡接,带动调节柱9与第一限位管5之间进行相对转动。
[00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两个第一限位管5和第二限位管8靠近桩管1内壁的侧面均为弧面,两个第一限位管5和第二限位管8均通过焊接方式与桩管1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限位管5内部横截面的形状均为圆形,两个第二限位管8内部横截面的形状均为矩形,两个第二限位管8的底端均设置有尖端,尖端可以相应减小阻力,可以便于使两个第二限位管8能够随桩管1进入土壤的内部,而在两个第一限位管5和第二限位管8与桩管1采用塞焊焊接工艺焊接时,桩管1的外壁要利用钻削工艺加工对应的通孔,之后将两个第一限位管5和第二限位管8均与桩管1内壁进行固定连接。
[00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管(1),所述桩管(1)沿其轴线方向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管(5),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5)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管(8),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管(5)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调节柱(9),两个所述调节柱(9)的外壁开设有四个第一直通槽(11),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管(8)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调节杆(10),两个所述调节柱(9)的底端均分别与调节杆(10)的顶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管(8)的外壁由上到下开设有若干第一通气槽(2),两个所述调节杆(10)靠近第一通气槽(2)的侧面开设有若干第二通气槽(4),若干所述第二通气槽(4)均位于第一通气槽(2)的顶端,两个所述调节杆(10)远离第一通气槽(2)的侧面开设有第二直通槽(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管(1)靠近第一限位管(5)顶端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放置架(7),所述放置架(7)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真平谢冬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威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