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409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给排水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包括房屋主体、集流件、接水槽、水管、集杂桶、集水箱和翻转机构,房屋主体顶部设有屋顶,集流件安装在屋顶前后两侧,接水槽安装在集流件右端下侧,接水槽内设有向左下方倾斜的第一过滤网,接水槽左侧相通设有排杂管,集杂桶通过翻转机构安装在房屋主体右侧墙壁上,水管上端连接在接水槽底部,水管下端与集水箱相通,集水箱连接在房屋主体右侧和地面之间,水管上端部左侧设有管接头,管接头与集杂桶之间设有软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建筑排水过程中由于水冲击力容易腐蚀地面,以及杂质过滤效果差,容易形成堵塞,无法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给排水
,具体为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经常会使用到排水管道系统,通过排水管道来实现排水,将房屋顶部的雨水排出,常见的房屋屋顶的排水槽以及设置在排水槽的排水口位置的落水斗大多都是直接将雨水排放于地面,由于水从高到低流下具有很大的冲击力,进而容易对地面在长时间冲击下遭到腐蚀,同时,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即使具备过滤杂质的功能,也容易形成杂质堵塞,无法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便需要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具备降低水冲击力对地面的影响,不会形成堵塞,以及不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建筑排水过程中由于水冲击力容易腐蚀地面,以及杂质过滤效果差,容易形成堵塞,无法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包括房屋主体、集流件、接水槽、水管、集杂桶、集水箱和翻转机构,所述房屋主体顶部设有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房屋主体(1)、集流件(2)、接水槽(3)、水管(4)、集杂桶(5)、集水箱(6)和翻转机构(9),所述房屋主体(1)顶部设有向四周倾斜的屋顶(11),所述屋顶(1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卷沿(111),所述卷沿(111)向内侧弯曲,所述集流件(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集流件(2)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屋顶(11)前后两侧,所述卷沿(111)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流件(2)相对应,所述接水槽(3)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所述接水槽(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接水槽(3)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集流件(2)右端下侧,所述接水槽(3)内设有第一过滤网(31),所述第一过滤网(31)向左下方倾斜设置,所述接水槽(3)左侧相通设有排杂管(32),所述排杂管(32)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31)左下端,所述集杂桶(5)与所述排杂管(32)相对应,所述集杂桶(5)通过所述翻转机构(9)固定安装在所述房屋主体(1)右侧墙壁上,所述水管(4)上端相通连接在所述接水槽(3)底部,所述水管(4)下端与所述集水箱(6)相通,所述集水箱(6)固定连接在所述房屋主体(1)右侧和地面之间,所述水管(4)上端部左侧设有管接头(41),所述管接头(41)与所述集杂桶(5)之间设有软管(42),所述软管(42)与所述集杂桶(5)底部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2)内设有集流槽(21),所述集流槽(21)由左端的集流部(23)和右端的排水口(22)组成,所述集流部(23)高于所述排水口(22),所述接水槽(3)与所述排水口(22)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杂桶(5)内设有开口向上的集杂腔(51),所述集杂腔(51)下端部设有卡台(511),所述卡台(511)卡接有第二过滤网(52),所述第二过滤网(52)中部固定连接有拔杆(5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6)内设有第一隔板(7)和第二隔板(8),所述第一隔板(7)左侧为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观富夏丽佳汪任科蔡文虎董亚琴董淼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东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