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检测电路及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404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接入检测电路,用于并联接在电池的充放电主回路上的开关器件两端,开关器件控制充放电主回路的通断。接入检测电路包括恒流源电路、光电耦合器及开关电路,光电耦合器的发射端接恒流源电路,开关电路接光电耦合器的接收端,于充放电主回路接入负载/充电器时,恒流源电路输出电流使光电耦合器的接收端导通,而使开关电路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无需改动现有负载/充电器,无需复杂辅助电路、专用通讯接口和通讯协议的情况下实现自动负载/充电器识别,通用性强,可实现与现有铅酸系统的无缝替换;且接入检测电路简单可靠,能够兼容同口、分口。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该接入检测电路的电池系统。该接入检测电路的电池系统。该接入检测电路的电池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入检测电路及电池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路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识别充电器/负载接入的接入检测电路及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应用中,为使锂离子电池与现有的铅酸电池体系兼容,需采用同口方式。因此,当需要判断电池的工况,如待机、充电、放电等,以便执行相应的控制策略时,现有常用方法是采用较为复杂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和专用通讯接口、通讯协议与电池、充电器/负载系统进行通讯。
[0003]然而,这类BMS系统架构和算法存在下列缺点:一、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可靠性差;二、依赖接插件、线束或其它通讯链路传输数据,成本高,可靠性差;三、充电器/负载系统需要定制/做相应的配套,改进,通用性差。
[0004]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接入检测机制,以在无需改动现有充电器/负载,无需复杂辅助电路、专用通讯接口和通讯协议的情况下实现自动检测识别充电器/负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入检测电路,以在无需改动现有充电器/负载,无需复杂辅助电路、专用通讯接口和通讯协议的情况下实现自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入检测电路,用于并联接在电池的充放电主回路上的开关器件两端,所述开关器件控制所述充放电主回路的通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检测电路包括恒流源电路、光电耦合器及开关电路,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射端接所述恒流源电路,所述开关电路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接收端,于所述充放电主回路接入负载/充电器时,所述恒流源电路输出电流使所述光电耦合器的接收端导通,而使所述开关电路导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连接所述开关器件,于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时,所述开关器件导通使所述充放电主回路导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场效应管T1和可控硅T2,所述场效应管T1的栅极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接收端,所述可控硅T2接所述场效应管T1的源极,所述光电耦合器的接收端导通时,所述场效应管T1导通使所述可控硅T2导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入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一电阻R1接在所述场效应管T1的栅极与地之间,所述第二电阻R2接在所述场效应管T1的源极与地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在所述场效应管T1的源极与所述可控硅T2的控制极之间,所述可控硅T2的阴极接地。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入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希平李光明高海刚兰丽菊万亚当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