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365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21
本公开描述了一种检测卡,其包括:底层,底层设有多个检测电极以及电极传导区,电极传导区设置有多个导电连接管脚;中间层,中间层设有液流通道和反应区;盖层;其中,底层、中间层、盖层从下至上层叠设置;中间层和盖层在边缘部分处设有进样区,液流通道的第一端与进样区连通,液流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区连通;多个检测电极位于液流通道和/或反应区的区域中,或者检测电极与液流通道和/或反应区连通;多个导电连接管脚连接至彼此和/或连接至检测电极。电连接管脚连接至彼此和/或连接至检测电极。电连接管脚连接至彼此和/或连接至检测电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卡


[0001]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检测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持式医疗器械,比如血糖仪、凝血检测仪、尿酸检测仪、血脂检测仪等,可快速检测各种人体血液参数,并已广泛用于医院各科室、社区诊所和家庭。这种器械一般由一个检测仪和一个一次性使用检测卡组成。使用时,将检测卡插入检测仪中,然后将被测样品加入检测卡的进样口,检测仪一分钟之内即可报告结果。
[0003]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检测卡进样口设计,大多只适合微量指尖血,用户只需将检测卡的进样口端触碰指尖上的血滴,血样便会被检测卡上的亲水膜自动吸入反应区。典型的产品为血糖检测卡,血量只需1ul左右。但有些测试,比如凝血和血脂,血量需要10ul左右。这种情况下,用户有可能在足够多血样自动流入检测卡之前就将手指移开,使得加样量不足而引起测试结果不准确。
[0004]另外,这类产品在医疗机构使用时,有可能使用静脉血,而且还需要定期采用质控血浆做质量控制。这种情况下,采用移液工具加样比较方便。但现有产品大多不太合适使用移液工具加样,只能将静脉血或质控血浆放入一个小容器里或一小块平面上,然后让检测卡进样口触碰样品以加样,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检测卡,其具有设置在端部的呈缺口形式的进样区,其有利于足够的采样量。
[0006]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卡,其包括:底层,底层设有多个检测电极以及电极传导区,电极传导区设置有多个导电连接管脚;中间层,中间层设有液流通道和反应区;盖层;其中,底层、中间层、盖层从下至上层叠设置;中间层和盖层在边缘部分处设有进样区,液流通道的第一端与进样区连通,液流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区连通;多个检测电极位于液流通道和/或反应区的区域中,或者检测电极与液流通道和/或反应区连通;多个导电连接管脚连接至彼此和/或连接至检测电极。
[0007]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盖层的下表面为亲水的。盖层的亲水下表面对血样产生的拉力将血样拉动到液流通道中。
[0008]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检测电极包括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以用于反应电流的测量。
[0009]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检测电极还包括血液电阻抗检测电极以用于红细胞压积测量。
[0010]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电极还包括进样监测电极以用于进样监测。
[0011]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样区呈中间层和盖层的缺口的形式。
[0012]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样区的形状为弧形、半圆形、椭圆形、卵形、矩
形、三角形等中的任一种。
[0013]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盖层在进样区的区域中突出超过中间层,盖层相对于中间层朝向进样区突出,使得盖层的进样区在底层上的投影小于中间层的进样区在底层上的投影且中间层的进样区在底层上的投影包裹盖层的进样区在底层上的投影。盖层的突出部分的亲水下表面在加样的初始瞬间提供一个启动动力,以帮助提高加样的流畅性和可靠性。
[0014]所公开的检测卡,通过在远离电极传导区的端部中设置呈缺口形式的进样区,进样区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在采用指尖血时,即使用户过早地将手指移开,缓冲区的血样可以继续流进检测卡的液流通道而避免样本量不足;在采用静脉血或质控血浆时,缓冲区使得操作者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移液工具加样。
附图说明
[0015]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检测卡的分解图;
[0016]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检测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公开的检测卡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以下详细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于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18]参照附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检测卡。检测卡包括底层1、中间层2和盖层3。其中底层1设有多个检测电极以及电极传导区4,中间层2设有液流通道21和反应区22,盖层3的下表面为亲水的,以提供血样流动的动力。例如,盖层3可以在下表面上设置有亲水膜。底层1、中间层2、盖层3从下至上层叠设置,例如粘附至彼此。中间层2和盖层3在远离电极传导区4的端部中设有进样区5。进样区5可以实施为弧形缺口的形式,使得用户的手指可以触碰该进样区5的边缘,或移液工具触碰该进样区5所对应的底层1的上表面。应当理解的是进样区5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矩形、三角形、半圆形等。
[0019]液流通道21的第一端与进样区5连通,液流通道21的第二端与反应区22连通。在加样时,用户的手指触碰检测卡进样区5,手指上的血滴一旦触碰到盖层3的亲水表面,血液经由液流通道21流向反应区22。当用户拿开手指之后,存留在进样区5的血样还可以继续朝向液流通道21流动,以确保即使手指过早移开,反应区22也能被血样充满。
[0020]缺口形式的进样区5还使得质控时方便使用移液工具加样:当对系统进行质控时,采用的质控液一般装在一个玻璃管或塑料管里,最方便的加样方式是用一个移液工具(比如移液枪)吸取一定体积的质控液,然后再加到检测卡的进样区5,缺口形式的底板便可提供一个方便移液枪加样的空间。
[0021]该多个检测电极位于液流通道21和/或反应区22的区域中,或者与液流通道21和/或反应区22连通,以使得检测电极与血样接触。作为示例,检测电极可以包括工作电极11、参比电极12、进样监测电极13、血液电阻抗检测电极14。其中,工作电极11位于反应区22的区域中,优选地,位于反应区22的中心处;参比电极12位于液流通道21的区域中;进样监测
电极13位于反应区中,优选地位于工作电极11下游,即更远离进样区5;血液电阻抗检测电极14位于液流通道21区域中,优选地位于参比电极12上游,即更接近进样区5。工作电极11和参比电极12用于反应电流的测量,参比电极12和血液电阻抗检测电极14用于红细胞压积测量,参比电极12和进样监测电极13用于进样监测。
[0022]在优选实施例中,盖层3在进样区5的区域中突出超过中间层2。盖层3相对于中间层2朝向进样区5突出,使得盖层3的进样区5在底层1上的投影小于中间层2的进样区5在底层1上的投影且中间层2的进样区5在底层1上的投影包裹盖层3的进样区5在底层1上的投影。盖层3突出超过中间层2而形成悬空部分,盖板3在此悬空部分的下表面上的亲水材料在加样的初始瞬间提供一个启动动力,以帮助提高加样的流畅性和可靠性。
[0023]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中间层2中的液流通道21呈狭槽状,帮助进样区5中的血样引导至反应区22中。反应区22呈大致圆形形状,并与底层1所限定的反应空间容纳工作电极11。具体地,工作电极11呈圆盘形,并设置在该反应空间的中心处。参比电极12在附图中示出为位于底层1中的与液流通道21相对应的区域中。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所述底层设有多个检测电极以及电极传导区,所述电极传导区设置有多个导电连接管脚;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设有液流通道和反应区;盖层;其中,所述底层、所述中间层、所述盖层从下至上层叠设置;所述中间层和所述盖层在边缘部分处设有进样区,所述液流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样区连通,所述液流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多个检测电极位于所述液流通道和/或所述反应区的区域中,或者所述检测电极与所述液流通道和/或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多个导电连接管脚连接至彼此和/或连接至所述检测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层的下表面为亲水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检测电极包括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以用于反应电流的测量。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天贤曾庆张中满陈善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好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