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2063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其包括用于将固定装置连接于患者的鼻梁的鼻梁部,用于将固定装置连接于患者的鼻翼的鼻翼部,用于对肠管进行托举和/或固定的鼻孔部,用于将固定装置绑定于患者的头部的绑紧部,鼻孔部能够与鼻翼部连接,鼻孔部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一主体的一侧能够与第二主体的一侧以结构配合的形式连接以构成主体通孔,其中,主体通孔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与限位单元连接。位单元连接。位单元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疗临床上,部分病因病情所致而出现吞咽困难症状,需要通过从鼻腔插入胃或空肠中,以进行维持进食和营养需求。目前,固定鼻胃管及空肠管多是采用3M胶布固定法,但该法固定因病人躁动、出汗、油性皮肤或胶布不粘等原因容易导致鼻胃管及空肠管脱出,同时需频繁更换固定胶布及清除胶布留下的粘痕,或因病人对胶布过敏等因素,容易造成病人皮肤粘膜损伤,再加上因脱管而反复插管对病人的鼻腔、食道和粘膜刺激和损伤,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病人的满意度下降。
[0003]胃管与肠管都是从患者的鼻腔插入,但管端所到达的位置和深度有所不同。胃管是从鼻子插入一根细管到胃里,通过这根管子把营养液和药物输送到胃里,而肠管是从鼻子插入的一根细管,但要比胃管更长、更深、也更细,这根管子的管端会经过胃部,通过幽门到达患者的十二指肠或空肠。因此两者在插管时均需要进行固定。
[0004]CN 207203099 U公开了一种带固定防脱落功能的新型鼻胃肠管固定装置,是由螺纹卡套、内侧螺纹、固定孔、工字夹扣、毛钩粘黏带、固定帽、固定帽耳扣组成。其中将螺纹卡套套在鼻胃肠管相应位置,螺纹卡套内壁设有内侧螺纹,螺纹卡套外侧两边各设一个固定孔,螺纹卡套下方的工字夹扣可根据螺纹卡套与鼻胃肠管间的松紧进行调节固定,从而封闭螺纹卡套,固定帽上的固定帽耳扣两边的毛钩粘黏带穿过固定孔连接螺纹卡套,固定帽耳扣放置在患者耳垂下部,根据患者松紧进行妥善调节固定。该固定装置根据患者头面部情况进行调整,无需使用胶布固定,在有效固定的同时可以保护患者的鼻部及面部的皮肤。该技术可以将固定帽及螺纹卡套经过消毒可重复使用,降低医疗耗材的浪费,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固定效果好,减少医务工作者工作量。
[0005]CN 209122921 U公开了一种鼻肠管的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鼻子上的固定夹,固定夹内侧面设置有导向鼻肠管伸入到鼻腔的鼻肠管固定件,所述鼻肠管固定件为鼻肠管可穿过的管道结构,所述鼻肠管固定件上设置有防止鼻肠管从鼻肠管固定件上脱落的防脱落结构。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固定夹固定在鼻子上,鼻肠管固定件固定鼻肠管使其伸入到鼻腔内,并且鼻肠管固定件上设置的防脱落结构可以防止鼻肠管从固定装置上脱落,该装置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
[0006]现有技术没能公开一种固定装置,其既可以很好地固定于患者的头部,又可以对肠管进行托举以便于插管,同时还可以在需要进行插管和/或拔管时便于肠管的滑动。
[0007]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技术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没有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其既可以很好地固定于患者的头部,又可以对肠管进行托举以便于插管,同时还可以在需要进行插管和/或拔管时便于肠管的滑动。
[0009]因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其包括用于将固定装置连接于患者的鼻梁的鼻梁部,用于将固定装置连接于患者的鼻翼的鼻翼部,用于对肠管进行固定的鼻孔部,用于将固定装置绑定于患者的头部的绑紧部。
[0010]鼻孔部能够与鼻翼部连接,鼻孔部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一主体的一侧能够与第二主体的一侧以结构配合的形式连接以构成主体通孔。
[0011]主体通孔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与限位单元连接。
[0012]限位单元能够设置于第一主体和/或第二主体内部。
[0013]在鼻孔部内能够设置若干限位单元,每个限位单元可包括限位轮、限位弹簧、限位柱和限位板。
[0014]限位柱的一端与限位板连接,另一端与限位轮的转轴活动连接。
[0015]限位弹簧一端与鼻孔部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限位板连接。
[0016]限位单元在处于自然状态下限位轮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位于主体通孔内。
[0017]主体通孔能够由第一主体内的第一通孔槽和第二主体内的第二通孔槽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拼接时构成。
[0018]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在拼接时能够通过连接环固定。
[0019]连接环能够分别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各自的连接槽连接。
[0020]连接环沿周向设置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外壁上。
[0021]连接环包括连接通孔,连接通孔的结构尺寸根据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结构尺寸而确定。
[0022]连接环能够通过连接杆与鼻翼部连接。
[0023]优选地,连接杆与连接环和鼻翼部均采用活动连接。
[0024]鼻翼部包括第一鼻翼单元和第二鼻翼单元,第一鼻翼单元和第二鼻翼单元通过鼻梁部连接。
[0025]第一鼻翼单元、第二鼻翼单元和/或鼻翼部的一侧能够设置有采用高摩擦系数材质制成的防滑单元。
[0026]第一鼻翼单元和第二鼻翼单元能够与绑定部连接,绑定部包括至少一个绑定单元。
[0027]第一绑定单元的两端能够分别与第一鼻翼单元和第二鼻翼单元连接。
[0028]第一绑定单元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设置有采用柔性材质制成的减压组件。
[0029]优选地,本技术的固定装置不仅可用于固定肠管,也可用于固定胃管或其他各种需要从患者鼻腔插入的医疗设备。本技术将以用于固定肠管的固定装置为例进行描述,但固定装置可不局限于固定肠管。
[0030]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31]1、本技术的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在鼻孔部设置有限位单元以通过限位轮、限位柱、限位弹簧和限位板的相互配合,使得肠管在穿过主体通孔时能够在借助肠
胃自身的吸力慢慢蠕动进患者的肠胃中,以使得在冗长的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不需要时刻都将肠管进行托举,既节省了医护人员的时间,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0032]2、本技术的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通过连接杆将鼻孔部与鼻翼部连接,以通过连接杆的活动连接,使得鼻孔部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面部结构而适应性地调整位置和角度,以便于肠管能够更好地通过鼻孔部进行插管,从而增强了固定装置的适应性;
[0033]3、本技术的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至少可以通过防滑单元和第一绑定单元以使得固定装置能够更加稳定地固定于患者的头部,以避免采用胶布等方式对肠管进行固定容易发生脱落滑移等情况,从而保证肠管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技术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技术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鼻孔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列表
[0037]100:鼻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肠管进入肠道的固定装置,其包括:鼻梁部(100),用于将所述固定装置连接于患者的鼻梁,鼻翼部(200),用于将所述固定装置连接于患者的鼻翼,鼻孔部(300),用于对肠管进行托举和/或固定,绑紧部(400),用于将所述固定装置绑定于患者的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孔部(300)能够与所述鼻翼部(200)连接,所述鼻孔部(300)包括第一主体(310)和第二主体(320),所述第一主体(310)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二主体(320)的一侧以结构配合的形式连接以构成主体通孔(330),其中,所述主体通孔(330)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与限位单元(34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340)能够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310)和/或所述第二主体(320)内部,其中,在所述鼻孔部(300)内能够设置若干所述限位单元(340),每个所述限位单元(340)包括限位轮(341)、限位弹簧(342)、限位柱(343)和限位板(34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343)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34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位轮(341)的转轴活动连接,所述限位弹簧(342)一端与所述鼻孔部(300)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板(34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340)在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限位轮(341)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位于所述主体通孔(330)内,其中,所述主体通孔(330)能够由所述第一主体(310)内的第一通孔槽(311)和所述第二主体(320)内的第二通孔槽(321) 在所述第一主体(310)与所述第二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美婧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