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1158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属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所述的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包括引向机构、有源振子机构、反射机构和剪叉式直线驱动机构。通过主杆中心一对电动推杆的顺序运动,继而分别带动两端剪叉机构的伸展,从而实现引向端和反射端天线振子的一次性快速自动收缩和折叠,大大提高了自动折展的效率的同时满足了该类电磁波接发设备运输和储存时的小尺寸结构要求。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具有伸缩快速、效率高、故障率低的特点,能够实现全天候自动展开和折叠。和折叠。和折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航天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射端行波天线之一的八木天线是一种常见的电磁波收发设备,于20世纪2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具有高方向性、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设备中。一般包括有源振子、无源反射器和无源引向器,且相互之间平行排列而成。通常情况下,反射器比有源振子长度长,引向器比有源振子长度短,有源振子位于无源反射器和有源反射器之间,无源反射器能够削弱从这个方向传来的或者这个方向发射的电磁波的作用,其中,引向器越多,方向越尖锐、增益越高。尤其是在侧向以及远距离通信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0003]目前,已经出现了可以折叠的八木雷达天线,但是都需要人工介入进行折叠和展开操作,不仅展开尺寸小,更重要的是,需要准备时长较长,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八木天线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随着八木雷达天线在军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新的设计使它不断适应新的严苛的应用环境条件。在野外应用时,通常需要雷达天线具有较大的伸展面积,并进行姿态调整,以最短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开展各项工作,于此同时,运输过程中,又需要其具有较小的占地尺寸,以容纳更多关键设备,增加整机利用率,同时便于不同地形的运输和储藏。
[000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将提出一种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的应用,进行不同运动姿态的调整,提高姿态调整效率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br/>[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该装置包括反射机构、有源振子机构、引向机构和剪叉式直线驱动机构四部分组成。
[0006]所述反射机构的结构是:反射端顶块1与铰链连杆2相铰接,反射端顶块1与第一连杆3相铰接,反射端顶块1与第七连杆72、第一连杆3相铰接,第一连杆3与第七连杆72相铰接,铰链连杆2与第一无源振子4相固接,第一伸缩铰链杆5与第一无源振子4相铰接,第一伸缩杆6在第一伸缩铰链杆5中滑动,第一伸缩杆6与反射端第二套筒9铰接,铰链第二连杆73与第八无源振子71相固接,第二伸缩铰链杆70与第八无源振子71相铰接,第二伸缩杆69在第二伸缩铰链杆70中滑动,第二伸缩杆69与反射端第二套筒9铰接,第一连杆3与第九连杆68末端相铰接,第九连杆68与第十连杆67末端相铰接,第十连杆67与第四连杆10末端相铰接,第四连杆10与第十二连杆65末端相铰接,第十二连杆65与第六连杆12末端相铰接,第六连杆12与第十四连杆63末端相铰接,第七连杆72与第二连杆7末端相铰接,第二连杆7与第三连杆8末端相铰接,第三连杆8与第十一连杆66末端相连接,第十一连杆66与第五连杆11末端相铰接,第五连杆11与第十三连杆64末端相铰接,第十三连杆64与第八连杆13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九连杆61与第八连杆13末端相铰接,主套筒21与第二十九连杆61、第三十连杆
62末端铰接,第二连杆7与第九连杆68中心相铰接,第二连杆7中心和第九连杆68中心与反射端第二套筒9铰接,反射端第三套筒74在反射端第二套筒9中滑动,第三连杆8与第十连杆67中心相铰接,第四连杆10与第十一连杆66中心相铰接,第五连杆11与第十二连杆65中心相铰接,第六连杆12与第十三连杆64中心相铰接,第八连杆13和第十四连杆63中心与反射端第三套筒14铰接。
[0007]所述有源振子机构的结构是:反射端第一套筒14与第一转向杆15相铰接,反射端第二套筒9在反射端第一套筒14中滑动,第一转向杆15与第一有源振子组17相铰接,信号发射器16与主套筒21相固接,第一有源振子组17通过第一轴联器18相互连接,反射端第一套筒14与第二转向杆60相铰接,第二转向杆60与第二有源振子组59相铰接,第一有源振子组17由第一有源振子75、第二有源振子78、第三有源振子80组成,第一有源振子组17通过第一轴连器18相连接,第一轴联器18由上端轴连器76、固接轴77和下端轴连器79组成,上端轴连器76与固接轴77通过十字滑块连接,下端轴连器79与固定轴77通过十字滑块连接,上端轴连器76与第一有源振子75固接,固接轴77与第二有源振子78固接,下端轴连器79与第三有源振子80固接,第二有源振子组59由第四有源振子81、第五有源振子84、第六有源振子86组成,第二有源振子组59通过第二轴连器58相连接,第二轴联器58由上端轴连器82、固接轴83和下端轴连器85组成,上端轴连器82与固接轴83通过十字滑块连接,下端轴连器85与固定轴83通过十字滑块连接,上端轴连器82与第四有源振子81固接,固接轴83与第五有源振子84固接,下端轴连器85与第六有源振子86固接。
[0008]所述引向机构的结构是:第一振子连接杆19两端分别与第一有源振子组17、第二无源振子20相铰接,第二无源振子20与主套筒21相铰接,第三伸缩杆23与主套筒21相铰接,第三伸缩杆23在第三伸缩铰链杆25中滑动,第三伸缩铰链杆25与第三无源振子26相铰接,引向端第一套筒24在主套筒21中滑动,第二振子连接杆57两端分别与第二有源振子组59、第七无源振子56相铰接,第七无源振子56与主套筒21相铰接,第四伸缩杆54与主套筒21相铰接,第四伸缩杆54在第四伸缩铰链杆52中滑动,伸缩铰链连杆52与第六无源振子51相铰接,第十五连杆22与第二十二连杆53末端相铰接,第十五连杆22和第二十二连杆53与主套筒21相铰接,第十五连杆22与第二十三连杆49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三连杆49与第二十四连杆48末端相铰接,第二十四连杆48与第十八连杆30末端相铰接,第十八连杆30与第二十六连杆46末端相铰接,第二十六连杆46与第二十连杆32末端相铰接,第二十连杆32与第二十八连杆41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二连杆53与第十六连杆27末端相铰接,第十六连杆27与第十七连杆28末端相铰接,第十七连杆28与第二十五连杆47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五连杆47与第十九连杆31末端相铰接,第十九连杆31与第二十七连杆45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七连杆45与第二十一连杆37末端相铰接,第十六连杆27与第二十三连杆49中心相铰接,第十六连杆27中心和第二十三连杆49中心与引向端第一套筒24末端相铰接,第十七连杆28与第二十四连杆48中心相铰接,第十八连杆30与第二十五连杆47中心相铰接,第十九连杆31与第二十六连杆46中心相铰接,第二十连杆32与第二十七连杆45中心相铰接,第二十连杆32中心和第二十七连杆45中心与引向端第二套筒29末端相铰接,引向端第二套筒29与第五伸缩杆33相铰接,第五伸缩杆33在第五伸缩铰链杆35中滑动,第五伸缩铰链杆35与第四无源振子36相铰接同时也与振子连接杆38相铰接,引向端第二套筒29与第六伸缩杆44相铰接,第六伸缩杆44在第六伸缩铰链杆43中滑动,第六伸缩铰链杆43与第五无源振子42相铰接同时也与振
子连接杆40相铰接,引向端第三套筒34在引向端第二套筒29中滑动,引向端顶块39与引向端第三套筒34相固接,引向端顶块3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磁波接发的高效折展装置,该装置包括反射机构、有源振子机构、引向机构和剪叉式直线驱动机构四部分;所述反射机构的结构是:反射端顶块与铰链连杆相铰接,反射端顶块与第一连杆相铰接,反射端顶块与第七连杆、第一连杆相铰接,第一连杆与第七连杆相铰接,铰链连杆与第一无源振子相固接,第一伸缩铰链杆与第一无源振子相铰接,第一伸缩杆在第一伸缩铰链杆中滑动,第一伸缩杆与反射端第二套筒铰接,铰链第二连杆与第八无源振子相固接,第二伸缩铰链杆与第八无源振子相铰接,第二伸缩杆在第二伸缩铰链杆中滑动,第二伸缩杆与反射端第二套筒铰接,第一连杆与第九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九连杆与第十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连杆与第四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四连杆与第十二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二连杆与第六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六连杆与第十四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七连杆与第二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三连杆与第十一连杆末端相连接,第十一连杆与第五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五连杆与第十三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三连杆与第八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九连杆与第八连杆末端相铰接,主套筒与第二十九连杆、第三十连杆末端铰接,第二连杆与第九连杆中心相铰接,第二连杆中心和第九连杆中心与反射端第二套筒铰接,反射端第三套筒在反射端第二套筒中滑动,第三连杆与第十连杆中心相铰接,第四连杆与第十一连杆中心相铰接,第五连杆与第十二连杆中心相铰接,第六连杆与第十三连杆中心相铰接,第八连杆和第十四连杆中心与反射端第三套筒铰接;所述有源振子机构的结构是:反射端第一套筒与第一转向杆相铰接,反射端第二套筒在反射端第一套筒中滑动,第一转向杆与第一有源振子组相铰接,信号发射器与主套筒相固接,第一有源振子组通过第一轴联器相互连接,反射端第一套筒与第二转向杆相铰接,第二转向杆与第二有源振子组相铰接,第一有源振子组由第一有源振子、第二有源振子、第三有源振子组成,第一有源振子组通过第一轴连器相连接,第二有源振子组由第四有源振子、第五有源振子、第六有源振子组成,第二有源振子组通过第二轴连器相连接;所述引向机构的结构是:第一振子连接杆两端分别与第一有源振子组、第二无源振子相铰接,第二无源振子与主套筒相铰接,第三伸缩杆与主套筒相铰接,第三伸缩杆在第三伸缩铰链杆中滑动,第三伸缩铰链杆与第三无源振子相铰接,引向端第一套筒在主套筒中滑动,第二振子连接杆两端分别与第二有源振子组、第七无源振子相铰接,第七无源振子与主套筒相铰接,第四伸缩杆与主套筒相铰接,第四伸缩杆在第四伸缩铰链杆中滑动,伸缩铰链连杆与第六无源振子相铰接,第十五连杆与第二十二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五连杆和第二十二连杆与主套筒相铰接,第十五连杆与第二十三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三连杆与第二十四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四连杆与第十八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八连杆与第二十六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六连杆与第二十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连杆与第二十八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二连杆与第十六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六连杆与第十七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七连杆与第二十五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五连杆与第十九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九连杆与第二十七连杆末端相铰接,第二十七连杆与第二十一连杆末端相铰接,第十六连杆与第二十三连杆中心相铰接,第十六连杆中心和第二十三连杆中心与引向端第一套筒末端相铰接,第十七连杆与第二十四连杆中心相铰接,第十八连杆与第二十五连杆中心相铰接,第十九连杆与第二十六连杆中心相铰接,第二十连杆与第二十七连杆中心相铰接,第二十连杆中心和第二十七连杆中心与引向端第二套筒末端相铰接,引向端第二套筒与第五伸缩杆
相铰接,第五伸缩杆在第五伸缩铰链杆中滑动,第五伸缩铰链杆与第四无源振子相铰接同时也与振子连接杆相铰接,引向端第二套筒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云松乔重欣管仁季党朋朝吴润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