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前体一体化的内收缩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49635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冲压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与前体一体化的内收缩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用于解决目前针对前体较长、附面层较厚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其前体与内收缩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制作,仍然未有完善解决方案的不足之处。该与前体一体化的内收缩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设计飞行器前体;步骤(2):设计基准流场;步骤(3):确定进气道进口型线;步骤(4):确定进气道三维气动型面;步骤(5):根据进气道型面与飞行器前体吻合关系,通过几何修型完成进气道与飞行器前体一体化设计。计。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与前体一体化的内收缩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压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与前体一体化的内收缩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高超声速飞行中,由于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流场存在强烈的耦合,飞行器前体的形状、流场均匀性、附面层特性均对进气道性能和起动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大多采用内收缩进气道与前体一体化设计。
[0003]目前内收缩进气道与前体一体化设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内收缩进气道作为乘波前体,例如,20世纪60年代Johns Hopkins大学SCRAM导弹直接采用三模块和四模块的Busemann进气道形成“圆截面”构型,Hyshot计划中英国研制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同样采用了四模块内收缩进气道;另一类是前体与内收缩进气道直接一体化,如美国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发布的SR

72高超声速侦察机概念以及最新推出的高速打击武器(HSSW)概念,均采用了弹体与内收缩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但均尚未公布详细的设计细节;针对前体较长、附面层较厚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其前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前体一体化的内收缩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设计飞行器前体(1)所述飞行器前体(1)为旋成体或类旋成体结构,其母线由三次曲线和平直线组成,所述三次曲线系数依据预设的起点、终点坐标,起始锥角和终点斜率确定;步骤(2):设计基准流场(2)所述基准流场(2)为轴对称结构,包括外压缩流场(21)、内压缩流场(22)和唇口反射激波(23);所述外压缩流场(21)包括外压缩锥面(211),以及位于外压缩锥面(211)外围的外压缩激波面(212),所述外压缩锥面(211)与外压缩激波面(212)之间构成外压缩区(213);所述内压缩流场(22)包括内压缩锥面(221)和唇罩压缩面(222),所述唇罩压缩面(222)位于内压缩锥面(221)外围,唇罩压缩面(222)与外压缩激波面(212)的交点为唇口点B,所述内压缩锥面(221)与唇罩压缩面(222)之间构成内压缩区(223),所述唇罩压缩面(222)在内压缩区(223)产生初始压缩波(224)和结尾压缩波(225);所述唇口反射激波(23)位于内压缩区(223)与外压缩区(213)之间;(2.1)根据飞行器前体(1)来流参数,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得到飞行器前体(1)流场参数,提取进气道入口截面处非均匀流场参数作为基准流场(2)来流参数;(2.2)根据基准流场(2)来流参数,给出外压缩锥面(211)上的压力分布,从而确定外压缩锥面(211),由此确定外压缩激波面(212);(2.3)根据基准流场(2)的捕获半径在外压缩激波面(212)上插值确定唇口点B,给出唇罩压缩面(222)上的压力分布,从而确定唇罩压缩面(222),由此确定唇口反射激波(23)、初始压缩波(224)和结尾压缩波(22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建伟王玉峰梁俊龙李光熙南向军呼延霄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