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及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49542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和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方法,解决了露天煤矿山排土场土壤板结严重,水肥流失较快,植被重建困难的问题,技术方案是:植被栽植区块主要由蓄水棒、保水围挡和栽植区组合连接形成,蓄水棒为两组支架形蓄水棒,保水围挡围成的空间形成栽植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方法是在排土场平台区域挖出条形沟,将多个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置入沟中形成多个种植槽。其利用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能够有效快速的形成植物栽植区,防止水肥营养丢失,使植被重建,治理露天矿山生态环境。山生态环境。山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及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地复垦
,特别是一种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及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方法,适用于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的露天煤矿排土场为岩土混合物堆砌形成,水、肥流失较快,且排土场经过重型设备反复碾压、压实后,其土壤严重板结,土壤孔隙度较低,不利于植被建植,直接栽种植被难以成活。
[0003]目前主要的治理措施包括客土改良或采用穴状栽植坑覆土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采用客土改良的方式一方面需进行表土剥离堆存,堆存过程中土壤肥力也会流失,同时矿山堆垫面积远大于原地表面积,导致表土不足无法客土。尽管可以采用穴状整地栽植树木,但由于客土量较小,同时水分流失及养分流失较快,导致植被成活率较低。因此,目前尚无适于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的设施和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和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方法, 解决了露天煤矿山排土场土壤板结严重,水肥流失较快,植被重建困难的问题,其利用地埋式生态修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包括植被栽植区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栽植区块主要由蓄水棒、保水围挡和栽植区组合连接形成,蓄水棒为两组支架形蓄水棒,支架形蓄水棒利用排土场排弃物和含有水泥的拌合物模压成形,带有底梁和中部两立柱,外围套有无纺布管套,两组支架形蓄水棒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保水围挡为矿山剥离物置于无纺布套中形成的围绕蓄水棒的四根立柱固定设置的围挡,保水围挡围成的空间形成栽植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植被栽植区块底部设置有椰丝营养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其特征在于:椰丝营养毯为BOP拉伸网包裹的椰丝营养层和椰丝保水层形成的毯状结构,并利用BOP拉伸网缠绕固定在蓄水棒的底梁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棒无纺布管套与保水围挡无纺布套为一体式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制作步骤:制作蓄水棒:首先将排土场排弃物进行过5cm筛,取筛下物得到基质材料排弃物;再将排土场排弃物、水泥、钾水玻璃、风化煤、保水剂以7:1:0.5:0.5:0.5的质量份数比参水进行混合,搅拌至均匀的浆体倒入模具中,从而得到蓄水棒坯,再进行养护,然后套入预制的无纺布管套中形成最终的带有底梁和中部两立柱的支架形蓄水棒成品,两组支架形蓄水棒并排设置成为蓄水棒;制作保水围挡:保水围挡选用0.5mm以下的排土场排弃物作为填充物,利用无纺布套套入;将保水围挡围绕一组蓄水棒的四根立柱与蓄水棒布套套为一体形成保水围挡;制作栽植区:利用保水围挡围成的空间,形成栽植区;最终形成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埋式生态修复模块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植被栽植区块底部设置有椰丝营养毯,椰丝营养毯为利用BOP拉伸网包裹的椰丝营养层和椰丝保水层形成的毯状结构,并利用BOP拉伸网缠绕固定在蓄水棒的底梁之间,椰丝营养层主要由椰丝做成椰丝毯,由椰丝毯包裹牛羊粪有机肥及乙烯树脂制作而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卓盛世博辛建宝刘娜程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