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抗变形锚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933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30
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隧道工程、水利工程等地下岩土工程的支护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

技术介绍

[0002]深部巷道围岩处于较高的初始应力状态,同时还受到开挖、爆破、机械振动等动力引起的扰动的作用,使得深部巷道围岩处于长期的、频繁动力扰动中。深部高应力条件下地质环境的恶化导致扰动力和构造力将显著增加,动力扰动破坏将会更加明显,造成了围岩出现不可恢复的疲劳损伤,加剧冒顶、片帮和底鼓等动力灾害事故频发。
[0003]传统的支护系统主要考虑静载影响,具有刚度大、支护强度高、但延展性小、变形能力差等特点,忽略了动力扰动对支护体的破坏。动力扰动下支护系统既要有抵御变形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让压和屈服的性质,才能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因此支护系统应采用一种吸能

抗变形锚杆,既能满足深部围岩大变形的要求,又能抵御动力冲击。目前,针对传统支护系统在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的不足,国内外学者针对围岩变形问题提出了可伸长锚杆,如专利号CN105736025B公开的一种抗拉断的锚杆、专利号CN201943725U公开的一种摩擦套筒式大变形锚杆、专利号CN108590721A公开的一种自适应释能锚杆等;这些锚杆均能在围岩发生大变形时伸长,具有较高的延展性,但锚杆整体刚度大不能有效的吸收能量,在高应力条件下发生冲击扰动时极易发生断裂。为解决该问题,专利号CN 110778348A公开了一种吸能

震锚杆,它包括有锚杆、吸能段弯曲杆体和高阻尼橡胶,该锚杆能够在动力扰动下保证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但在井下潮湿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橡胶极易发生老化进而失去吸能功能,从而导致整个支护体系的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能够在动力扰动下让压、吸能和抵抗围岩变形,保证地下工程的稳定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包括杆体组件、吸能增阻器、摩擦套筒、摩擦体和连接组件;摩擦体为柱状空腔体,设置在摩擦套筒的内侧,并且套设于杆体组件外围;吸能增阻器与杆体组件固定连接,设置在摩擦体内部,杆体组件在摩擦体头部端伸出,吸能增阻器伸入摩擦体尾端;连接组件套设在摩擦筒体尾端的外围。
[0007]所述杆体组件包括锚固段直杆一、锚固段直杆二和楔形体,所述楔形体与所述锚固段直杆一固定连接,且所述楔形体设置在所述锚固段直杆一的外围,所述楔形体的齿尖形成的径向断面外径与所述摩擦体的内径相等,所述楔形体轴向断面为三角形;所述吸能增阻器一端与所述锚固段直杆一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锚固段直杆二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段直杆一与锚固段直杆二间有间隔,所述锚固段直杆一在所述摩擦体头部伸出,所述吸能增阻器和所锚固段直杆二伸入至所述摩擦体尾端。
[0008]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还包括阻挡块、焊块和密封塞;阻挡块为环状,设置在所述摩擦套筒内部的头部段,所述阻挡块的内径小于所述摩擦体的内径,大于所述锚固段直杆一的直径;所述密封盖为环状,设置在所述摩擦套筒的头部端口处,所述锚固段直杆一穿过所述密封塞在所述摩擦套筒头部端伸出;所述焊块密封固定在所述摩擦套筒的尾部端口。
[0009]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母和垫板,所述螺母与所述垫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垫板的中心设置有所述摩擦套筒能够穿过的通孔,所述摩擦套筒外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垫板和螺母依次套装在所述摩擦套筒的尾端的外围,所述螺母与所述摩擦套筒通过螺纹连接。
[0010]所述垫板是碟形或平面形状。
[0011]所述摩擦套筒长度为500mm~1500mm。
[0012]所述锚固段直杆一和所述锚固段直杆二的材料为高强度钢。
[0013]所述吸能增阻器的材料为易变形的金属材料,所述摩擦体的材料为抗磨材料。
[0014]所述阻挡块的材料为金属材料。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

抗变形锚杆,施工方便,通过设置摩擦体和吸能增阻器,使得围岩在发生大变形时能够自动延展,具有较高的延展性,在发生动力扰动时,锚杆能够自动让压,具备抵御变形能力和防冲吸能的功能,从而保证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增加锚杆在井下潮湿环境中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
[0018]1‑
锚固段直杆一,2

摩擦套筒,3

摩擦体,4

楔形体,5

吸能增阻器,6

锚固段直杆二,7

垫板,8

螺母,9

焊块,10

密封塞,11

阻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包括杆体组件、吸能增阻器5、摩擦套筒2、摩擦体3和连接组件;摩擦体3为柱状空腔体,设置在摩擦套筒2的内侧,并且套设于杆体组件外围;吸能增阻器5与杆体组件固定连接,设置在摩擦体3内部,杆体组件在摩擦体3头部端伸出,吸能增阻器5伸入摩擦体3尾端;连接组件套设在摩擦筒体尾端的外围,当锚杆注浆后,能确保锚杆和浆体充分咬合,提供锚固力。为了确保锚杆足够的伸长量,摩擦套筒2长度为500mm~1500mm;为了增加摩擦体3的使用寿命,摩擦体3的材料采用抗磨材料。
[0020]杆体组件包括锚固段直杆一1、锚固段直杆二6和楔形体4,楔形体4与锚固段直杆一1固定连接,且楔形体4设置在锚固段直杆一1的外围,楔形体4的齿尖形成的径向断面外径与摩擦体3的内径相等,楔形体4轴向断面为三角形。楔形体4与锚固段直杆一1可以是一体加工成型,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后在固定连接在一起。吸能增阻器5一端与锚固段直杆一1固定连接,吸能增阻器5另一端与锚固段直杆二6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后,锚固段直杆一1与锚固段直杆二6间有间隔,不能接触到一起。锚固段直杆一1在摩擦体3头部伸出,吸能增阻器5和锚固段直杆二6伸入至摩擦体3尾端。锚固段直杆一1和锚固段直杆二6的材料为高强
度钢,吸能增阻器5的材料为易变形的金属材料。当发生冲击扰动时,杆体组件受到的轴向力大于楔形体4与摩擦体3之间的摩擦力,锚固段直杆二6接触到焊块9后,吸能增阻器5是易变形的金属材料,锚固段直杆二6传递给吸能增阻器5的轴向力足够大时,吸能增阻器5就可以通过变形,来让压、吸能保证地下工程的稳定性。
[0021]在井下潮湿环境中,为防止摩擦套筒2内部结构件被腐蚀,本专利技术的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还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体组件、吸能增阻器、摩擦套筒、摩擦体和连接组件;摩擦体为柱状空腔体,设置在摩擦套筒的内侧,并且套设于杆体组件外围;吸能增阻器与杆体组件固定连接,设置在摩擦体内部,杆体组件在摩擦体头部端伸出,吸能增阻器伸入摩擦体尾端;连接组件套设在摩擦筒体尾端的外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组件包括锚固段直杆一、锚固段直杆二和楔形体,所述楔形体与所述锚固段直杆一固定连接,且所述楔形体设置在所述锚固段直杆一的外围,所述楔形体的齿尖形成的径向断面外径与所述摩擦体的内径相等,所述楔形体轴向断面为三角形;所述吸能增阻器一端与所述锚固段直杆一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锚固段直杆二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段直杆一与锚固段直杆二间有间隔,所述锚固段直杆一在所述摩擦体头部伸出,所述吸能增阻器和所锚固段直杆二伸入至所述摩擦体尾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扰动下吸能

抗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挡块、焊块和密封塞;阻挡块为环状,设置在所述摩擦套筒内部的头部段,所述阻挡块的内径小于所述摩擦体的内径,大于所述锚固段直杆一的直径;所述密封盖为环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军孙浩翔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