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硅/碳微纳米球不同维度的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因其大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境友好等优良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便携式设备,车辆等各种新能源产业。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主要负极材料是石墨负极,其理论容量低(372mAh/g)和高倍率性能差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应用。而硅材料由于比容量高(Li
15
Si4,3579mAh/g),自然含量丰富和相对低的工作电压(0.4V vs Li/Li
+
)从而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石墨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但是,硅自身导电率较差,在锂离子反复脱嵌过程中体积效应巨大(>300%),最终使材料破裂甚至粉碎,导致容量快速衰减,限制了硅材料大规模应用。目前常用碳包覆来提高材料性能,但在电导率,容量,稳定性的提升方面仍有不足,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导率、容量和稳定性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硅/碳微纳米球不同维度的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一、制备硅/碳纳米球:将以二氧化硅为核,二氧化硅掺杂碳为壳的核壳结构纳米球和镁粉研磨均匀,再转移到管式炉中,再在氩气保护气氛下升温至500℃~660℃,再在氩气气氛和温度为500℃~660℃的条件下保温,冷却至室温,得到反应产物;对反应产物进行清洗,再干燥,硅纳米点均匀分布在空心碳球内部和骨架上,得到硅/碳纳米球;步骤一中所述的核壳结构纳米球和镁粉的质量比为1:(0.6~1);二、将高分子聚合物和硅/碳纳米球均匀分散到分散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对混合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前驱体膜;步骤二中所述的高分子聚合物与硅/碳纳米球的质量比为(30~90):(10~70);三、首先将前驱体膜放入管式炉中,在空气气氛下将管式炉升温至200℃~300℃,在空气气氛和温度为200℃~300℃的条件下保温,然后向管式炉中通入氩气,在氩气气氛保护下将管式炉升温至600℃~700℃,再在温度为600℃~700℃下保温2h~4h,冷却至室温,得到基于硅/碳微纳米球不同维度的硅基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硅/碳微纳米球不同维度的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以二氧化硅为核,二氧化硅掺杂碳为壳的核壳结构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2~6mL正硅酸乙酯、0.2~0.4g间苯二酚和0.3~0.8mL甲醛水溶液溶解于混合溶剂中,再在室温下搅拌12~24h,再离心,依次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对离心产物清洗3次~5次,得到固体反应产物;步骤(1)中所述的混合溶剂由60~100mL无水乙醇、10~20mL去离子水和1~4mL氨水混合而成;所述的氨水的质量分数为25%~28%;步骤(1)中所述的甲醛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7%~40%;(2)、将固体反应产物均匀的铺平到石英舟中,再将石英舟转移到管式炉中,向管式炉中通入氩气,再在氩气的保护下将管式炉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700℃,再在500℃~700℃下保温3h~5h,最后冷却至室温,取出产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惠,朱瑞玉,刘肖杰,王刚,王贝贝,马生华,白晋涛,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