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分混合MBBR填料与污水的水生态修复流化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9178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分混合MBBR填料与污水的水生态修复流化床,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外壳的底端开设有活动腔;污水管,所述污水管设置于外壳的左侧底端,且污水管的右端延伸进外壳的内腔;顶盖,所述顶盖通过螺纹可拆卸的设置于外壳的顶端;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置于外壳的右侧顶端,且出水管的左侧延伸进外壳的内腔;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设置于活动腔的内腔;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于固定槽的内腔;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于外壳的内腔底端,且第一过滤网的底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于两个固定机构的顶端。本装置利用搅拌叶片对MBBR填料进行双向搅拌,进而使其与污水充分混合,增强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增强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增强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分混合MBBR填料与污水的水生态修复流化床


[0001]本技术涉及水生态修复
,具体为一种充分混合MBBR填料与污水的水生态修复流化床。

技术介绍

[0002]流化床反应器是一种利用气体或液体通过颗粒状固体层而使固体颗粒处于悬浮运动状态,并进行气固相反应过程或液固相反应过程的反应器,流化床技术其传统应用领域主要是化学工业和石油业,近年来在环保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0003]传统的MBBR生物膜流化反应器在进行工作时,其通常使用曝气或者单向风扇对MBBR填料施力,使其处于一个流化状态,虽然这种流化方式可以对污水进行净化,但若MBBR填料过多时,容易出现曝气或者单向风扇对MBBR填料施力不足现象,进而使其无法达到流化效果,从而无法将污水与MBBR填料充分混合,最终导致其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分混合MBBR填料与污水的水生态修复流化床,以至少解决现有MBBR生物膜流化反应器无法充分混合MBBR填料与污水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分混合MBBR填料与污水的水生态修复流化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2),所述外壳(1)的底端开设有活动腔(3);污水管(4),所述污水管(4)设置于外壳(1)的左侧底端,且污水管(4)的右端延伸进外壳(1)的内腔;顶盖(5),所述顶盖(5)通过螺纹可拆卸的设置于外壳(1)的顶端;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设置于外壳(1)的右侧顶端,且出水管(6)的左侧延伸进外壳(1)的内腔;搅拌机构(7),所述搅拌机构(7)设置于活动腔(3)的内腔;固定机构(9),所述固定机构(9)设置于固定槽(2)的内腔;第一过滤网(8),所述第一过滤网(8)设置于外壳(1)的内腔底端,且第一过滤网(8)的底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于两个固定机构(9)的顶端;MBBR填料(11),所述MBBR填料(11)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所述MBBR填料(11)放置于外壳(1)的内腔;所述搅拌机构(7)包括:电机(71),所述电机(71)螺钉连接于外壳(1)的顶端右侧;连接杆(72),所述连接杆(72)的右端通过联轴器锁紧在电机(71)的输出端,且连接杆(72)的左端延伸进活动腔(3)的内腔;主动锥形齿轮(73),所述主动锥形齿轮(73)的内腔套接于连接杆(72)的外壁左侧,并通过顶丝锁紧;第一旋转杆(74),所述第一旋转杆(74)的底端通过轴承设置于活动腔(3)的内腔底端中部;第一从动锥形齿轮(75),所述第一从动锥形齿轮(75)套接于第一旋转杆(74)的外壁底部,并通过顶丝锁紧,所述第一从动锥形齿轮(74)与主动锥形齿轮(73)相啮合;第二旋转杆(76),所述第二旋转杆(76)的外壁中部通过轴承设置于外壳(1)的内腔底端,且第二旋转杆(76)的底端延伸进活动腔(3)的内腔,所述第一旋转杆(74)的顶端贯穿第二旋转杆(76)的内腔延伸进外壳(1)的内腔;第二从动锥形齿轮(77),所述第二从动锥形齿轮(77)的内腔套接于第二旋转杆(76)的外壁底端,并通过顶丝锁紧,所述第二从动锥形齿轮(77)与主动锥形齿轮(73)相啮合;连接块(78),所述连接块(78)的右侧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飞张毅敏朱月明汪龙眠彭福全张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