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892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该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f/EPD<2.5;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出瞳直径。该光学镜头,能够对光发射器发出的光束均匀扩束,满足对光斑均匀化处理的要求以及光学镜头小型化的设计需求。化的设计需求。化的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3D摄像机的成像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3D摄像技术中,需要对激光发射器发出的光束进行匀光,以分束均匀地投射至周围环境中,形成多个散斑来进行捕捉、分析。而相关技术中用于对激光发射器的光束进行处理的准直镜头,在满足准直镜头轻薄小型化的设计趋势下,仍难以人们满足对光斑均匀化处理的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对光发射器发出的光束均匀扩束,满足对光斑均匀化处理的要求以及光学镜头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
[0005]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6]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7]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8]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f/EPD<2.5;
[0009]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出瞳直径。
[0010]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有利于保证第一透镜具有足够的光线汇聚能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距离,让光路平顺,而且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有利于光束准直;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缩短所述光学镜头的总长,使得所述光学镜头能够满足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0011]此外,使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f/EPD<2.5。由于出瞳直径的大小能够有效限制所述光学镜头的光线校准程度,即光照度的均匀性,因此通过合理地控制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和出瞳直径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提高传递至物方的光线的均匀性。当超过该关系式的上限时,会导致出瞳直径过小,使得所述光学镜头扩展光束的宽度不够,不利于投射至物方的光线获取足够的信息;而超过该关系式的下限时,出瞳直径过大,导致投射至物方的单位面积的光线数量降低,不利于投射至物方的光线获取信息的真实性。
[00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SAG31/R31|<0.9;
[0013]其中,SAG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光学有效区的边缘于所述光轴上的投影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之间的距离,R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曲率半径。
[0014]通过将第三透镜设置为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同时使得第三透镜满足该关系式,
则有利于扩展光束的宽度,进而实现宽光束投射至物空间,提高光学镜头的扩束效果。当超过该关系式的上限时,所述第三透镜的屈折力过强,不利于光束的宽度的扩展,易产生较大的像差现象。
[00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7<Yc32/Y32<1;
[0016]其中,Yc32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离光轴距离最近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Y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区域与所述光轴间的最大距离。
[0017]通过限制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离光轴距离最近的临界点的位置,可以调整光线进入成像面的入射角,提高感光效率,同时,结合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区域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有利于调整第三透镜的面型,降低加工难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光束的校准精度。当超过该关系式的上限时,不利于校正光线经第三透镜折转而产生的光程差,当小于该关系式的下限时,不利于提高光束校准精度。
[00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f1/f23<1.6;
[0019]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23为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当满足该关系式时,能够合理分配整个光学镜头的屈折力,有利于对光发射器发射的光束进行光束宽度约束,提高所述光学镜头的光斑均匀化处理的能力。
[00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FOV/ΣCT123<20deg/mm;
[0021]其中,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ΣCT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之和,即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
[0022]由于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会影响所述透镜的光焦度,同时视场角可以提供所需的光线以实现大光圈效果,则通过合理设定光学镜头的参数,使其满足该关系式,有利于扩展光束宽度,同时能够保证所述光发射器发射的光束均匀化,提高准直效果。
[002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5<ΣCT123/BFL<3.5;
[0024]其中,ΣCT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之和,即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BFL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短距离,即光学镜头的后焦。
[0025]通过合理设置所述光学镜头的透镜厚度之和与光学后焦之间的比例关系,能够避免由于光学镜头的中心厚度设置不合理,而造成的光学镜头在温度变化、变形严重时过度敏感的问题。
[002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2<f/AT12<3;
[0027]其中,A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间隔。
[0028]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光线的校准能力,且当满足该关系式时,能够确保所述第二透镜阻碍中心光线而不影响边缘光线,进而有
利于光线校准,达到光照均匀的效果。而当超过该关系式时,则不利于光照度的均匀性。
[002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3<TTL/AT12<5;
[0030]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镜头的总长),A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间隔。
[0031]通过合理的控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和光学镜头光学总长的关系,使其满足该关系式时,能够实现光学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f/EPD<2.5;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出瞳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SAG31/R31|<0.9;其中,SAG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光学有效区的边缘于所述光轴上的投影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之间的距离,R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曲率半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7<Yc32/Y32<1;其中,Yc32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离光轴距离最近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Y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区域与所述光轴间的最大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f1/f23<1.6;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23为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宇明朱志鹏兰宾利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