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740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通过开挖底泥a形成浅水型湖泊深水区,开挖得到的底泥a填埋于该湖泊其他区域,底泥a输送后形成的底泥b进行堆积,形成浅水区,所述浅水区的外围是湖滨带,湖滨带位于浅水型湖泊的水陆交错带,所述深水区内投放生态礁石,所述浅水区内种植沉水植物、观赏荷,所述湖滨带种植有挺水植物。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重构深浅底层地貌、构建受损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浅水型湖泊恢复自净能力,实现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与深水湖泊相比较,浅水湖泊没有长期稳定的温度分层,单位体积的水体拥有的水土界面面积大,风浪对湖泊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强烈,表层未固结的沉积物频繁再悬浮;岸边带与敞水区的界线模糊,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营养盐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机制复杂,营养盐的循环速率比较快。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问题,提供一种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重构深浅底层多样性地貌,减少波浪风力等动力因素对水体底泥层的扰动,同时,构建经重构后底层地貌的生物群落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使浅水型湖泊恢复自净能力,实现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0004]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其特征是通过开挖底泥a形成浅水型湖泊深水区,开挖得到的底泥a填埋于该湖泊其他区域,底泥a输送后形成的底泥b进行堆积,形成浅水区,所述浅水区的外围是湖滨带,湖滨带位于浅水型湖泊的水陆交错带,所述深水区内投放生态礁石,所述浅水区内种植沉水植物、观赏荷,所述湖滨带种植有挺水植物。
[0006]进一步的,深水区开挖深度1

10m,所述深水区内投放的生态礁石的数量为1个以上,生态礁石表面的生态礁石外壳由湖泊表层污染严重的底泥a烧结而成,生态礁石外壳上种植有沉水植物,生态礁石一端连接生态因子投加管,生态礁石内部下方设有溶氧及水推流装置,溶氧及水推流装置通过进气管与地面调控设备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浅水区选择湖底平坦,水深1.0

2.5m,水体流速在0.3

1.0m/s的水域投放鱼类、河蟹、螺、滤食性双壳贝类、大型溞,方便施工、捕捞作业,有利于湖底水生植物的修复和正常生长,所述鱼类是鲢、鳙、青鱼、鲴鱼、鲫鱼的一种以上,其中鲢鳙放养比例占60%以上,鲢鳙占有一定比例可有效避免蓝藻水华的发生,所述滤食性双壳贝类包括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河蚬、褶纹冠蚌的一种以上,滤食性双壳贝类对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0008]进一步的,所述沉水植物为苦草、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金鱼藻的一种或几种,沉水植物通过吸收营养盐、改变沉积物理化环境、分泌抑藻物质等机制改善水质,为鱼类、浮游动物提供栖息、繁殖、避难场所,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0009]进一步的,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菖蒲、再力花、黄花鸢尾、香蒲、水葱、灯心草的一种以上,有效改善湖滨带微生物和水生生物滞留环境和生存空间,有效改善沿岸水域水环境质量。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与效果是:
[0012]1、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重构深浅底层多样性地貌,减少波浪风力等动力因素对水体底泥层的扰动,同时,构建经重构后底层地貌的生物群落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使浅水型湖泊恢复自净能力,实现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0013]2、在深水区投放生态礁石,一方面为水下生物提供躲避、产卵、栖息等场所,增加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削减波浪扰动时和重构后造成的底泥翻滚,有效抑制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提高湖水透明度,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在湖滨带种植挺水植物,建立防风带,减弱风浪对湖泊水体的扰动,改善湖滨带微生物和水生生物滞留环境和生存空间,有效改善沿岸水域水环境质量;在浅水区移植沉水植物,形成沉水植物群落,在沉水植物群落旁边种植观赏荷,增加美观度,为投放的水生生物创造生境,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抑制沉积物的再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浅水型湖泊恢复自净能力,实现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0014]3、开挖底泥重新填埋于该湖泊其他区域,表层污染严重的用于烧结生态礁石外壳,避免底泥给外界带来的环境压力,减少运输、繁杂的处理费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未实施前的浅水湖泊底层地貌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重构后的底层地貌及区域划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实施后的效果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投放在深水区5的生态礁石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1

1、底泥a,1

2、底泥b,3、湖滨带,4、浅水区,5、深水区,6、沉水植物,7、生态礁石,8、观赏荷,9、挺水植物,10、溶氧及水推流装置,11、生态因子投加管,12、进气管,13、生态礁石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如图所示,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其特征是通过开挖底泥a1

1形成浅水型湖泊深水区5,开挖得到的底泥a1

1填埋于该湖泊其他区域,底泥a1

1输送后形成的底泥b1

2进行堆积,形成浅水区4,所述浅水区4的外围是湖滨带3,湖滨带3位于浅水型湖泊的水陆交错带,所述深水区5内投放生态礁石7,所述浅水区4内种植沉水植物6、观赏荷8,所述湖滨带3种植有挺水植物9;所述深水区5开挖深度1

10m,所述深水区5内投放的生态礁石7的数量为1个以上,生态礁石7表面的生态礁石外壳13由湖泊表层污染严重的底泥a1

1烧结而成,生态礁石外壳13上种植有沉水植物6,生态礁石7一端连接生态因子投加管11,生态礁石7内部下方设有溶氧及水推流装置10,溶氧及水推流装置10通
过进气管12与地面调控设备连接;所述浅水区4选择湖底平坦,水深1.0

2.5m,水体流速在0.3

1.0m/s的水域投放鱼类、河蟹、螺、滤食性双壳贝类、大型溞,所述鱼类是鲢、鳙、青鱼、鲴鱼、鲫鱼的一种以上,其中鲢鳙放养比例占60%以上,所述滤食性双壳贝类包括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河蚬、褶纹冠蚌的一种以上;所述沉水植物6为苦草、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金鱼藻的一种以上;所述挺水植物9为芦苇、菖蒲、再力花、黄花鸢尾、香蒲、水葱、灯心草的一种以上。
[0022]实施例1
[0023]具体如图1、2、3、4所示,在平均水深3.0m的湖泊中,通过开挖底泥a1

1形成浅水型湖泊深水区5,开挖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其特征是通过开挖底泥a(1

1)形成浅水型湖泊深水区(5),开挖得到的底泥a(1

1)填埋于该湖泊其他区域,底泥a(1

1)输送后形成的底泥b(1

2)进行堆积,形成浅水区(4),所述浅水区(4)的外围是湖滨带(3),湖滨带(3)位于浅水型湖泊的水陆交错带,所述深水区(5)内投放生态礁石(7),所述浅水区(4)内种植沉水植物(6)、观赏荷(8),所述湖滨带(3)种植有挺水植物(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型浅水型湖泊重构深浅底层地貌及良性稳定生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深水区(5)开挖深度1

10m,所述深水区(5)内投放的生态礁石(7)的数量为1个以上,生态礁石(7)表面的生态礁石外壳(13)由湖泊表层污染严重的底泥a(1

1)烧结而成,生态礁石外壳(13)上种植有沉水植物(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映津
申请(专利权)人:华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