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承祖专利>正文

正反转双向交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6616 阅读:1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正反转双向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下铁芯、上铁芯、励磁线圈、动触头复位弹簧、输出接线端子、静触头、动触头、联接板、中心支架、输入接线端子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联接板是至少三根长条形片状刚性导体,联接板在中间位置制有一个弧形凸起,联接板在该凸起处活动架设于中心支架的中心销上,连动板通过组合接扣与上铁芯固定连接,在连动板顶板和联接板之间以一定量的预紧力安装压簧,在励磁线圈不工作的状态下,联接板总体保持水平,相应静触头和动触头之间保持若干毫米的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防止双向动触头同时接触静触头,避免发生短路。(*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气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控制电机正反 转的双向交流接触器。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98230953公开了一种控制电机正反转交流接触器,采 用双电磁铁吸动动铁芯,动铁芯带动上、下拉动动触头分别与主静输 入、输出触头的闭合或断开,使得接触器的输出电流相序变化,来实 现电机正反转。相比于常见的的交流接触器,这种控制电机正反转交 流接触器虽然具有成本低廉、体积小巧、线路简单、安装维修简便的 优点,但由于其上拉动触头和下拉动触头都必须通过柔性金属片固定 连接于动触头架上,当动、静触头烧蚀粘连时,容易造成换向时上拉 动触头和下拉动触头同时与静触头连接,形成短路,烧毁接触器和/ 或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反转双向交流接触器,它可以 有效防止双向动触头同时接触静触头,避免发生短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正反转双向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与外壳固定的下铁芯、可上下活动的上铁芯、 可吸引或释放上铁芯的励磁线圏、安装于励磁线圏上方用于在励磁线 圏不工作时分离上铁芯和下铁芯,将相应上铁芯推回初始状态位置的动触头复位弹簧,通过输出接线端子与外壳固定连接的静触头、可接 触或脱离相应静触头的动触头、两端制有动触头的联接板,用于机械 连接联接板的中心支架、与联接板固定连接的输入接线端子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板是至少三根长条形片状刚性导体,联接板在中间位置制有 一个弧形凸起,联接板在该凸起处活动架设于中心支架 的中心销上,连动板通过组合接扣与上铁芯固定连接,在连动板顶板 和联接板之间以 一定量的预紧力安装压簧,在励磁线圈不工作的状态 下,联接板总体保持水平,相应静触头和动触头之间保持若干毫米的 间隙。作为优选,所述联接板是四根长条形片状刚性导体,其中三根分 别与三相交流电输入接线端子固定连接,另 一根与励磁线圈输入端子 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动触头复位弹簧呈上小下大的塔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连动板的顶板上制有向下的压簧座,在每个压簧 座外套装压簧。与现有净支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防止双向动 触头同时接触静触头,避免发生短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位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路原理图。在附图中,零部件及其编号的对应关系如下l-外壳;2-下铁芯; 3-上铁芯;4-励磁线圈;5-动触头复位弹簧;6-输出接线端子;7-静触头;8-动触头;9-联接板;10-中心支架;11-输入接线端子;12-中心销;13-连动^反;14-组合接扣;15-压簧;16-励石兹线圈输入端子。具体实施方式首先结合图3说明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中, 一共有上、下 两排八对触点开关,这些触点开关在正反转双向交流接触器不工作时 开启。M代表电机,A、 B、 C分别代表三相交流电输入接线端子11, Al、 A2分别代表Jl和J2两个励磁线圈4的一个接线端子,可以连 接在A上,Jl和J2励磁线圈4的另 一个接线端子连接在C上。当对 Jl供电时,上排触点开关闭合,下排触点开关保持开启;当对J2供 电时,上排触点开关保持开启,下排触点开关闭合。显然,在这两种 情况下,施加在电机M上的交流电相序是不同的,因此电机M的转向 也是不同的。再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这种正反转双向 交流接触器,包括一个外形接近正方形的塑料外壳1,在该塑料外壳 1的内侧底部,平行地固定安装着两个外形呈U形的下铁芯2,其U形开口向上,在两个下铁芯2的U形空间位置中,分别安装着励^i线 圈4,我们假设左边的励磁线圈4对应于图3中的Jl,右边的励磁线 圈4对应于图3中的J2 ,在励磁线圈4的上方,安装着动触头复位 弹簧5,该动触头复位弹簧5呈上小下大的塔形结构,既可以向下稳 定地支撑于励磁线圏4的上方,又可以向上稳定地支撑于倒U形的上 铁芯3下方,上铁芯3通过安装于其两边外侧的组合接扣14和安装 于其上方的门框状连动板13固定连接,每个连动板13上制有四个向 上的矩形开口,以一条顶板通过螺钉紧固而封盖所有开口上端,在该 连动板13的顶板上制有向下的压簧座,在每个压簧座外套装一个压 簧15,压簧15以一定量的预紧力向上压迫所述顶板,向下压迫联接 板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接板9使用的是长条形片状刚性导体, 数量是四根,其中靠近看图者的三根联接板9通过螺钉分别与三相交 流电输入接线端子11固定连接,对应于图3中的A、 B、 C,相对远 离看图者的另一根联接板9通过螺钉与励磁线圈输入端子16固定连 接,其两端动触头8和静触头7对应于图3中的Al或A2,静触头7 与输出接线端子6 —体,且通过螺钉固定于外壳1的上边两侧。现在, 假如两个励磁线圏4中左边这个Jl通电,将使左边的上铁芯3下行, 直至上铁芯3与其所对应的下铁芯2吸合,在这个过程中,左边连动 板13下行,进一步压迫其矩形开口中的压簧15,直至将压簧15下 联接板9左端的动触头8压在其下面的静触头7上为止,这样,图3 中的上排触点开关闭合,下排触点开关保持开启,来自电源的A、 B、 C三相交流电就通过输入接线端子11、联接板9、动触头8、静触头 7和输出接线端子6和导线连接到电机的三个接线柱上,实现了电机 沿一定方向转动,我们设这个转向为正向,与此同时,来自交流电源的A相电流通过励磁线圏输入端子16 、联接板9 、动触头8 、静触头 7和输出接线端子6和导线连接到Jl的Al端上,并通过Jl另一端 连接C相电流构成回路,实现对J1的持续供电,即保证已经实现的 动触头8和静触头7的连接关系不变,电机供电相序不变,电机转向 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联接板9左边一端的动触头8压在其下面的 静触头7上时,由于联接板9的刚性特征,联接板9右边一端的动触 头8不可能与其下面的静触头7接触。然后,假设停止向Jl供电,则左边上铁芯3与其所对应的下铁 芯2之间不再吸合,左边上铁芯3会在动触头复位弹簧5的作用力下, 随连动板13上行,回到如图1和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这时,联接 板9处于水平状态,无论是左边的还是右边的相应静触头7和动触头 8之间保持3到4毫米的间隙。再然后,假设两个励磁线圏4中的右边这个J 2通电,将使右边 的上铁芯3下行,直至上铁芯3与其所对应的下铁芯2吸合,在这个 过程中,右边连动板13下行,进一步压迫其矩形开口中的压簧15, 直至将压簧15下联接板9右端的动触头8压在其下面的静触头7上 为止,这样,来自电源的A、 B、 C三相交流电就通过输入接线端子 11、联接板9、动触头8、静触头7和输出接线端子6和导线连接到 电机的三个接线柱上,实现了电机的沿另一个方向转动,这个转向与 先前的转向相反,我们设之为反向,与此同时,来自交流电源的A相电流通过励磁线圏输入端子16、联接板9、动触头8、静触头7和输 出接线端子6和导线连接到励磁线圈4中的J2上,并通过J2另一端 连接C相电流构成回路,实现对H的持续供电,即保证已经实现的 动触头8和静触头7的连接关系不变,电机供电相序不变,电机转向 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联接板9右端的动触头8压在其下面的静触 头7上时,由于联接板9的刚性特征,联接板9左端的动触头8不可 能与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反转双向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1)、与外壳固定的下铁芯(2)、可上下活动的上铁芯(3)、可吸引或释放上铁芯(3)的励磁线圈(4)、安装于励磁线圈(4)上方用于在励磁线圈(4)不工作时分离上铁芯(3)和下铁芯(4),将相应上铁芯(3)推回初始状态位置的动触头复位弹簧(5),通过输出接线端子(6)与外壳(1)固定连接的静触头(7)、可接触或脱离相应静触头(7)的动触头(8)、两端制有动触头(8)的联接板(9),用于机械连接联接板(9)的中心支架(10)、与联接板(9)固定连接的输入接线端子(11)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板(9)是至少三根长条形片状刚性导体,联接板(9)在中间位置制有一个弧形凸起,联接板(9)在该凸起处活动架设于中心支架(10)的中心销(12)上,连动板(13)通过组合接扣(14)与上铁芯(3)固定连接,在连动板(13)顶板和联接板(9)之间以一定量的预紧力安装压簧(15),在励磁线圈(4)不工作的状态下,联接板(9)总体保持水平,相应静触头(7)和动触头(8)之间保持若干毫米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正反转双向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1)、与外壳固定的下铁芯(2)、可上下活动的上铁芯(3)、可吸引或释放上铁芯(3)的励磁线圈(4)、安装于励磁线圈(4)上方用于在励磁线圈(4)不工作时分离上铁芯(3)和下铁芯(4),将相应上铁芯(3)推回初始状态位置的动触头复位弹簧(5),通过输出接线端子(6)与外壳(1)固定连接的静触头(7)、可接触或脱离相应静触头(7)的动触头(8)、两端制有动触头(8)的联接板(9),用于机械连接联接板(9)的中心支架(10)、与联接板(9)固定连接的输入接线端子(11)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板(9)是至少三根长条形片状刚性导体,联接板(9)在中间位置制有一个弧形凸起,联接板(9)在该凸起处活动架设于中心支架(10)的中心销(1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承祖
申请(专利权)人:汪承祖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