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组网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548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20
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组网方法和系统,该方法用于第一网络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和第二网络中的第三设备和第四设备,第一网络中部署有二层业务协议或三层业务协议,包括:基于静态LACP,将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对接的物理端口、第二设备和第四设备之间对接的物理端口分别进行链路聚合,在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第二设备和第四设备之间生成第一聚合逻辑链路和第二聚合逻辑链路;建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跨设备链路聚合;基于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在第一聚合逻辑链路和第二聚合逻辑链路中的一条聚合逻辑链路中断时,切换至另一条聚合逻辑链路承载业务。本申请能够在网络故障时快速切换承载业务的设备和链路,保证了网络的高可靠性。络的高可靠性。络的高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网络组网方法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网络组网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网络之间通过以太口对接组网时,一般有三种拓扑场景:第一种是两侧网络单台设备进行对接(如图1a所示);第二种是一侧网络单台设备,另一侧网络两台设备实现V字型对接(如图1b所示);第三种是一侧网络两台设备,另一侧网络也是两台设备实现口字型对接(如图1c所示)。其中,第三种口字型拓扑场景的网络可靠性最高。但在实际应用中,第三种拓扑场景仅能在双侧网络之间实现三层业务与三层业务的互通(以下简称L3+L3业务),而双侧网络之间实现二层业务与三层业务互通(以下简称L2+L3业务)、二层业务与二层业务互通(以下简称L2+L2业务)则主要通过第二种拓扑场景实现通信保护。
[0003]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网络的以来越来越强,双侧网络L2+L3和L2+L2业务的实现依赖于V字型网络拓扑存在一定缺陷,网络组网可靠性较低,难以符合实际网络业务对网络可靠性的要求。比如,一侧网络部署单台设备,一旦单台设备出现电源故障、设备升级等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络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网络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中的第三设备和第四设备,所述第一网络中部署有二层业务协议或三层业务协议,所述方法包括:基于静态链路汇聚控制协议LACP,将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对接的物理端口、所述第二设备和第四设备之间对接的物理端口分别进行链路聚合,以分别在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第二设备和第四设备之间生成第一聚合逻辑链路和第二聚合逻辑链路;建立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跨设备链路聚合;基于所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在所述第一聚合逻辑链路和所述第二聚合逻辑链路中的其中一条聚合逻辑链路中断时,切换至另一条聚合逻辑链路承载业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静态链路汇聚控制协议LACP,将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对接的物理端口、所述第二设备和第四设备之间对接的物理端口分别进行链路聚合,包括:将所述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和第四设备各自的物理端口分别绑定至第一聚合逻辑端口、第二聚合逻辑端口、第三聚合逻辑端口和第四聚合逻辑端口,所述第一聚合逻辑端口、第二聚合逻辑端口、第三聚合逻辑端口和第四聚合逻辑端口均部署有静态LACP;将所述第一聚合逻辑端口和第三聚合逻辑端口对接形成第一聚合逻辑链路,将所述第二聚合逻辑端口和所述第四聚合逻辑端口对接形成第二聚合逻辑链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跨设备链路聚合,包括:将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第一聚合逻辑端口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第二逻辑聚合端口进行跨设备绑定,以生成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聚合逻辑链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跨设备链路聚合机制,在所述第一聚合逻辑链路和所述第二聚合逻辑链路中的其中一条聚合逻辑链路中断时,切换至另一条聚合逻辑链路承载业务,包括:基于所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中的主用设备和备用设备;将主用设备的聚合逻辑端口置为可用状态,将备用设备的聚合逻辑端口置为关闭状态;在连接所述主用设备的聚合逻辑链路中断时,将所述备用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渊峰李明欣万千甘涛王海峰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