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84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包括: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电机驱动单元、过流检测保护单元和负载电路;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用于产生电机正反转及加减速控制电信号,所述控制电信号用于为所述电机驱动单元提供PWM脉宽调制驱动信号;所述电机驱动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直流电机,所述电机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的两个检测端并接在所述直流电机两端,所述检测取样单元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机的输入电流进行取样并进行自动过流保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直流电机的控制驱动,对直流电机进行自动控制避免了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电流突然增加的而导致电机损坏的情况。导致电机损坏的情况。导致电机损坏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控制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涉及到一种电机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生活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电气设备等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某些电气设备中会应用到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运行依靠控制装置通过功率部件向其输入多路PWM驱动信号,直流电机在运行中有可能会因为负载或故障的原因过流或短路,当发生过流或短路故障时会产生大电流,大电流会对主控装置造成损坏,甚至造成功率部件的烧毁,针对避免大电流对控制电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虽然设计了保护电路,但较为复杂且适用性不高,容易造成部件烧毁缺乏安全性。
[0003]综上所述,如何研究一种安全可靠,且成本较低,可对直流电机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电流突然增加进行自动保护的电机控制电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方案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而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包括: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电机驱动单元、过流检测保护单元和负载电路;
[0006]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的供电端与外部的供电设备连接,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用于产生电机正反转及加减速控制电信号,所述控制电信号用于为所述电机驱动单元提供PWM脉宽调制驱动信号;
[0007]所述电机驱动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直流电机,所述电机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
[0008]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的两个检测端并接在所述直流电机两端,所述检测取样单元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机的输入电流进行取样并进行自动过流保护;
[0009]所述负载电路与所述电机驱动单元和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相连接,所述负载电路包括直流电机。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包括控制信号发生芯片MCU、第一隔离保护电路和第二隔离保护电路,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1、PNP型三极管M9、光耦隔离器U1和保护电阻R12,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接所述控制信号发生芯片MCU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接所述PNP型三极管M9的基极,所述PNP型三极管M9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M9的集电极接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1,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2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3形成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4通过所述保护电阻R12接电源。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离保护电路与所述一隔离保护电路的结构相同。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
连,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至电阻R4、NPN型三极管M1、PNP型三极管M2、NPN型三极管M3、NPN型三极管M4、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感L1和电感L2,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M1的基极并接后形成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和所述NPN型三极管M3的基极并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M3的发射极并连后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M3的基极与所述NPN型三极管M4的基极并联后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M4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感L2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并接,所述二极管D2并接在所述NPN型三极管M4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PNP型三极管M2的集电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1并接在所述PNP型三极管M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M2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NPN型三极管M1的集电极并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源。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隔离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5至电阻R10、三极管M5至三极管M8、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3和电感L4,所述电感L3的一端通过所述电感L4与所述三极管M7的集电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并接,所述三极管M7的发射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并联后接地,所述三极管M7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M8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并接,所述三极管M8的基极并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8并接在所述三极管M8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并联后接电源,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M6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M5的基极并接,所述电阻R7并接在所述三极管M6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并接后形成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M6的基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3并接在所述三极管M5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三极管M5的集电极接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M5为PNP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M6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M7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M8为NPN型三极管。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检测到电机电流猛增即转速加快的异常电信号时,减小电机两端电流使电机维持在正常转速内。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包括555芯片、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NPN型三极管M11、电容C1、电容C2和二极管D5,所述555芯片的引脚3通过所述电阻R16与所述电容C1的正极和所述NPN型三极管M11的基极并接,所述NPN型三极管M11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并接形成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的一个检测端,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1的负极均接地,所述555芯片的引脚5并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9的一端,所述电阻R19的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555芯片的引脚2通过所述电阻R17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并接后形成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的另一个检测端,所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电源,所述555芯片的引脚4和所述555芯片的引脚8均接电源,所述555芯片的引脚6通过所述电阻R15接电源。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电容C1为极性电容,所述电容C2为非极性电容。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机控制电路可用于直流电机的控制驱动,对直流电机进行自动控制避免了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电流突然增加的而导致电机损坏的情况。
[0019]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
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专利技术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电机驱动单元、过流检测保护单元和负载电路;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的供电端与外部的供电设备连接,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用于产生电机正反转及加减速控制电信号,所述控制电信号用于为所述电机驱动单元提供PWM脉宽调制驱动信号;所述电机驱动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直流电机,所述电机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的两个检测端并接在所述直流电机两端,所述检测取样单元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机的输入电流进行取样并进行自动过流保护;所述负载电路与所述电机驱动单元和所述过流检测保护单元相连接,所述负载电路包括直流电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发生单元包括控制信号发生芯片MCU、第一隔离保护电路和第二隔离保护电路,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1、PNP型三极管M9、光耦隔离器U1和保护电阻R12,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接所述控制信号发生芯片MCU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接所述PNP型三极管M9的基极,所述PNP型三极管M9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M9的集电极接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1,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2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3形成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光耦隔离器U1的引脚4通过所述保护电阻R12接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保护电路与所述一隔离保护电路的结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至电阻R4、NPN型三极管M1、PNP型三极管M2、NPN型三极管M3、NPN型三极管M4、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感L1和电感L2,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M1的基极并接后形成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和所述NPN型三极管M3的基极并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M3的发射极并连后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M3的基极与所述NPN型三极管M4的基极并联后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M4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感L2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并接,所述二极管D2并接在所述NPN型三极管M4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PNP型三极管M2的集电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1并接在所述PNP型三极管M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M2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NP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宏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