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肠液回输装置,包括第一造口袋、第二造口袋、集液瓶和负压发生机构,集液瓶内设有过滤结构,集液瓶通过第一导管与第一造口袋连接,集液瓶的底部设有可启闭的出液口,出液口通过第二导管与第二造口袋连接;负压发生机构包括负压泵和第三导管,第三导管的一端连接在集液瓶的上部,第三导管的另一端与负压泵的接口连接。负压泵启动使集液瓶内处于负压状态,集液瓶收集来自第一造口袋的肠液,肠液经过过滤结构过滤后储存在集液瓶中,过滤结构使肠液的流动性更强,当需要回输肠液时,打开出液口,肠液及沿第二导管流向第二造口袋,从而回输到患者体内。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回输肠液,减少了患者自身肠液的丢失,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肠液回输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中的一种肠液回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高位小肠坏死的患者,手术切除坏死小肠后通常需对近端和远端小肠分别行造口术。因此,患者因远端回肠功能缺失,使大量肠液丢失,营养素吸收减少,尤其胆酸盐、维生素B12等主要在回肠吸收的成分。因此,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营养不良、肝功能损害、贫血、肠道菌群失调等。同时,此时长时间进行全肠外营养不但费用巨大,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因此,这类患者最佳治疗是需要启用肠内营养、减少瘘量并胆汁回输。但是目前临床上并无相应的装置解决此临床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肠液回输装置,对肠液进行回收并回输,减少治疗费用。
[000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肠液回输装置,包括第一造口袋和第二造口袋,所述第一造口袋用于与空肠端连接,所述第二造口袋用于与盲肠端连接;集液瓶,所述集液瓶内设有过滤结构,所述集液瓶通过第一导管与所述第一造口袋的底部连接,所述集液瓶的底部设有可启闭的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二造口袋的底部连接;负压发生机构,所述负压发生机构包括负压泵和第三导管,所述第三导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集液瓶的上部,所述第三导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负压泵的接口连接。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口上设有控制开关。
[000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结构包括纱布,所述集液瓶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安装有瓶塞,所述纱布固定在所述瓶塞与所述开口内壁之间,所述瓶塞上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纱布相对。
[000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纱布位于所述进液口下方的部分包围所述瓶塞的底面形成过滤容腔,所述第一导管通过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过滤容腔连通。
[000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负压泵上设有压力调节钮。
[000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负压泵上具有压力指示盘。
[0010]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集液瓶上设有容积刻度。
[001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肠液回输装置还包括悬挂机构,所述悬挂机构包括支架和吊篮,所述吊篮悬挂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集液瓶安装在所述吊篮中。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负压泵启动使集液瓶内处于负压状态,集液瓶收集来自第一造口袋的肠液,肠液经过过滤结构过滤后储存在集液瓶中,过滤结构使肠液的流动性更强,当需要回输肠液时,打开出液口,肠液及沿第二导管流向第二造口袋,从而回输到患者体内。使用本技术回输肠液,减少了患者自身肠液的丢失,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中集液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0]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参照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肠液回输装置,包括第一造口袋401、第二造口袋402、集液瓶100和负压发生机构,第一造口袋401用于与空肠端连接,第二造口袋402用于与盲肠端连接。集液瓶100内设有过滤结构,集液瓶100通过第一导管300与第一造口袋401的底部连接,集液瓶100的底部设有可启闭的出液口101,出液口101通过第二导管303与第二造口袋402的底部连接,负压发生机构包括负压泵500和第三导管501,第三导管501的一端连接在集液瓶100的上部,第三导管501的另一端与负压泵500的接口连接。可选地,集液瓶100为玻璃材质,保证抽取肠液时瓶内负压状态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不与肠液反应。空肠端的肠液被收集到第一造口袋401中,在启动负压泵500前,先关闭出液口101,避免第二造口袋402中的肠液倒流回第二导管303中。启动负压泵500,集液瓶100与第一造口袋401之间形成压差,第一造口袋401中的肠液沿第一导管300流向集液瓶100,经过滤结构过滤后,肠液被储存在集液瓶100中,收集完成后关闭负压泵500。当需要回输肠液至体内时,打开出液口101,肠液即可流向第二造口袋402。进一步地,出液口101上设有控制开关102,控制开关102可控制肠液的回输速度,模拟正常人体的消化液流动,利于患者术后的营养恢复。肠液的流动在基本封闭的体系中,保证了肠液的质量。另外,断开出液口101与第二导管
303的连接,可抽取部分集液瓶100中的肠液进行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用于人体肠道菌群的研究,直接明确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研究肠道菌群对人体各种功能变化的影响,最终明确其机制和原理,指导临床治疗。
[0022]可以理解的是,过滤结构包括纱布200,集液瓶100的顶部设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瓶塞301,纱布200固定在瓶塞301与开口内壁之间,瓶塞301上设有进液口302,进液口302与纱布200相对。安装时,先将纱布200铺设在集液瓶100的开口上,瓶塞301安装到集液瓶100开口的同时也固定了纱布200。肠液流出进液口302后被纱布200过滤,从而可减少肠液的粘度,便于回输。进一步地,纱布200位于进液口302下方的部分包围瓶塞301的底面形成过滤容腔201,第一导管300通过进液口302与过滤容腔201连通。由于肠液流经纱布200时流速会降低,因此纱布200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肠液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造口袋(401)和第二造口袋(402),所述第一造口袋(401)用于与空肠端连接,所述第二造口袋(402)用于与盲肠端连接;集液瓶(100),所述集液瓶(100)内设有过滤结构,所述集液瓶(100)通过第一导管(300)与所述第一造口袋(401)的底部连接,所述集液瓶(100)的底部设有可启闭的出液口(101),所述出液口(101)通过第二导管(303)与所述第二造口袋(402)的底部连接;负压发生机构,所述负压发生机构包括负压泵(500)和第三导管(501),所述第三导管(50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集液瓶(100)的上部,所述第三导管(501)的另一端与所述负压泵(500)的接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液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101)上设有控制开关(1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液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包括纱布(200),所述集液瓶(100)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安装有瓶塞(301),所述纱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江,陈新华,赵明利,钟晴蕾,刘浩,赵丽瑛,胡彦锋,谢知约,叶耿泰,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