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367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内隔板顶面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传药槽,且内隔板顶面并位于传药槽外侧通过螺纹分别转动连接有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排药管一内部开设有输道,且排药管三内部开设有弯槽,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内壁底端两侧均对称开设有活动槽,且活动槽底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芯,转芯外端均固定连接有遮蔽板,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之间在输送助凝剂或絮凝剂时均能够起到不同的输送效果,便于根据混合加药的配比来选用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进行输药,解决了絮凝剂与助凝剂分次加药的情况下,两者不能够进行充分的配比混合的问题。够进行充分的配比混合的问题。够进行充分的配比混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更具体的是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类进行水处理的方式已经有相当多年历史,物理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利用吸附或阻隔方式,将水中的杂质排除在外,吸附方式中较重要者为以活性炭进行吸附,阻隔方法则是将水通过滤材,让体积较大的杂质无法通过,进而获得较为干净的水。另外,物理方法也包括沉淀法,就是让比重较小的杂质浮于水面捞出,或是比重较大的杂质沉淀于下,进而取得。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物质。
[0003]现有的助凝剂加药装置在对污水处理容器进行加药时,常常会因为污水处理的混凝效果不佳,而再次添加絮凝剂配合助凝剂的工作,但因为絮凝剂与助凝剂分次加药的情况下,两者不能够进行充分的配比混合,依然会对污水的混凝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包括加药罐和内隔板,所述内隔板呈倒置T形状,且内隔板固定连接于加药罐内部,所述加药罐内部左右两侧上方通过内隔板分别间隔出隔槽一和隔槽二,且加药罐内部底端通过内隔板间隔出混合槽;
[0006]所述内隔板顶面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传药槽,且内隔板顶面并位于传药槽外侧通过螺纹分别转动连接有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所述排药管一内部开设有输道,且排药管三内部开设有弯槽,所述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内壁底端两侧均对称开设有活动槽,且活动槽底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芯,所述转芯外端均固定连接有遮蔽板;
[0007]所述传药槽内部均活动连接有活塞,且活塞底端均嵌接有顶柱,所述顶柱呈倒置T形状,且顶柱外壁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内隔板底面以及顶柱上表面边壁;
[0008]所述加药罐右侧下方嵌入安装有步进电机,且步进电机左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往左贯穿过加药罐右壁且延伸至加药罐内部的混合槽内,且传动轴左侧与混合槽内左壁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外壁左右两侧均套接固定有凸轮,且传动轴外壁右侧套接固定有主齿轮。
[0009]优选的,所述加药罐顶部左右两侧均套接固定有入药筒,且入药筒分别位于隔槽一和隔槽二上方并贯通其内部。
[0010]优选的,所述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分别活动连接于隔槽一和隔槽二内部,且遮蔽板遮挡于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与传药槽连接的位置。
[0011]优选的,所述传动轴位于内隔板正下方,且凸轮分别对应于顶柱并与其活动连接,
所述活塞随顶柱上移而上移至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内部。
[0012]优选的,所述活塞与遮蔽板活动连接,且活塞的外径小于输道底端的内径并大于对称排布的两块所述遮蔽板之间相隔的距离。
[0013]优选的,所述混合槽内部底端且位于传动轴正下方转动连接有搅拌轴,且搅拌轴外壁右侧套接固定有副齿轮,所述副齿轮位于主齿轮正下方且与其啮合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
[0015]通过步进电机带动传动轴进行旋转,传动轴旋转的同时凸轮随之转动,凸轮与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为偏心,且凸轮的一侧为凸起状,当凸轮旋转至凸起状朝向于上方时,凸轮将顶柱顶起,同时弹簧被压缩,活塞随即上移,活塞上移入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内部,且同时活塞边壁抵住遮蔽板,随着活塞持续上移,遮蔽板往上翻转衔接于活动槽内,通过活动槽给遮蔽板预留空间,以免遮蔽板阻碍到活塞的正常移动,活塞上移后传药槽被开启,其中因为排药管一内部开设有倒置T形状的输道,而活塞的外径小于输道底端的内径,所以活塞外壁与输道底端内壁之间相隔有间隙,以便助凝剂或絮凝剂从该空间流向传药槽;
[0016]助凝剂或絮凝剂可从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流入传药槽,呈倒置T形状的输道输送助凝剂或絮凝剂从时,因为输道顶部的内径较小,所以助凝剂或絮凝剂从进入输道时的流速较慢,可进行慢速输送,而排药管二呈上宽下窄的锥形状,通过排药管二可大容量的输送助凝剂或絮凝剂,排药管三内部的弯槽则能够起到混合输送的作用,助凝剂或絮凝剂进入弯槽内部时触及到弯槽内壁,可经过多次的颠簸进行混合,晃动助凝剂或絮凝剂;
[0017]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之间在输送助凝剂或絮凝剂时均能够起到不同的输送效果,便于根据混合加药的配比来选用排药管一、排药管二或排药管三进行输药;两个活塞同时在两个传药槽内开启,当传动轴带动凸轮转离顶柱时,通过弹簧将顶柱往下弹,活塞重新堵塞于传药槽,传药槽停止放药,两个传药槽之间的启闭具有同步性,能够进行较精确的配比。
附图说明
[001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内部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排药管一结构内部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排药管二结构内部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排药管三结构内部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内隔板结构局部示意图。
[0025]图中结构:加药罐1、内隔板2、传药槽201、入药筒3、排药管一4、输道401、排药管二5、排药管三6、弯槽601、活动槽7、转芯701、遮蔽板702、活塞8、顶柱801、弹簧802、步进电机9、传动轴901、凸轮902、主齿轮10、搅拌轴11、副齿轮110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
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7]请参阅图1

图6,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技术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8]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包括加药罐1和内隔板2,所述内隔板2呈倒置T形状,且内隔板2固定连接于加药罐1内部,所述加药罐1内部左右两侧上方通过内隔板2分别间隔出隔槽一和隔槽二,且加药罐1内部底端通过内隔板2间隔出混合槽;
[0029]所述内隔板2顶面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传药槽201,且内隔板2顶面并位于传药槽201外侧通过螺纹分别转动连接有排药管一4、排药管二5或排药管三6,所述排药管一4内部开设有输道401,且排药管三6内部开设有弯槽601,所述排药管一4、排药管二5或排药管三6内壁底端两侧均对称开设有活动槽7,且活动槽7底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芯701,所述转芯701外端均固定连接有遮蔽板702;
[0030]所述排药管一4、排药管二5或排药管三6分别活动连接于隔槽一和隔槽二内部,且遮蔽板702遮挡于排药管一4、排药管二5或排药管三6与传药槽201连接的位置;
[0031]具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式的助凝剂加药装置,包括加药罐(1)和内隔板(2),所述内隔板(2)呈倒置T形状,且内隔板(2)固定连接于加药罐(1)内部,所述加药罐(1)内部左右两侧上方通过内隔板(2)分别间隔出隔槽一和隔槽二,且加药罐(1)内部底端通过内隔板(2)间隔出混合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板(2)顶面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传药槽(201),且内隔板(2)顶面并位于传药槽(201)外侧通过螺纹分别转动连接有排药管一(4)、排药管二(5)或排药管三(6),所述排药管一(4)内部开设有输道(401),且排药管三(6)内部开设有弯槽(601),所述排药管一(4)、排药管二(5)或排药管三(6)内壁底端两侧均对称开设有活动槽(7),且活动槽(7)底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芯(701),所述转芯(701)外端均固定连接有遮蔽板(702);所述传药槽(201)内部均活动连接有活塞(8),且活塞(8)底端均嵌接有顶柱(801),所述顶柱(801)呈倒置T形状,且顶柱(801)外壁套接有弹簧(802),所述弹簧(802)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内隔板(2)底面以及顶柱(801)上表面边壁;所述加药罐(1)右侧下方嵌入安装有步进电机(9),且步进电机(9)左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轴(901),所述传动轴(901)往左贯穿过加药罐(1)右壁且延伸至加药罐(1)内部的混合槽内,且传动轴(901)左侧与混合槽内左壁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901)外壁左右两侧均套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忠辉郑慧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楠铂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