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3446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浮力的船体,所述船体上方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升降座板,所述升降座板下端分布有若干个升降推动杆,所述升降推动杆的输出端与船体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推动杆下端与船体转动连接,所述船体中间位置设有一个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通过使用高压喷水对河底淤泥进行击碎,使得淤泥与水混合,然后通过将泥水抽至蓄水池中,利用筛分组件实现固液分离,然后将筛分后的淤泥转送至岸边,这种清淤方式无需直接与河底进行碰撞,从而避免设备损坏的问题,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清理
,具体是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河道在经过一定时期后会积累淤泥,使得河道变浅,导致河水浑浊,且水中生物减少,为此河道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污,由于城市道路限制,对于载有泥浆的运输车难以进行长距离运输,因此目前的河道清污大多是在河道附近围一个围栏,将泥浆直接打到围栏里进行风干,通常是先将河道内的河水抽干,然后工作人员手持高压水枪喷射淤泥,淤泥会被逐渐冲刷成泥水,然后通过抽水泵抽入围栏内进行沉降,但是该冲刷过程极为费力,且效率低下,基于上述问题,现有专利公告号为CN107246041B,该装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但是该装置采用螺旋刮料的方式对河底进行清淤,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容易受到石块和金属块的碰撞,进而造成设备的损伤,并且船舶在移动的过程中其底部与河底接触,容易使得设备受力折断。
[0003]基于上述问题,现在提供一种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浮力的船体,所述船体上方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升降座板,所述升降座板下端分布有若干个升降推动杆,所述升降推动杆的输出端与船体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推动杆下端与船体转动连接,所述船体中间位置设有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位置竖直设有一个提升筒,所述提升筒下端沿着开口延伸至河水中,所述提升筒中间位置同轴设有一根提升轴,提升轴外侧设有提升叶片,所述提升轴上端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提升驱动件,所述提升筒所在的升降座板上端设有一个用于缓存河水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与提升筒同轴设置,所述提升筒上端外侧阵列分布有若干个用于排液的出料管,所述蓄水池内部设有用于固液分离的筛分组件,所述蓄水池右下侧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接高压液泵,所述高压液泵的出水口通过软管连接套设在提升筒下端外侧的缓存盘,所述缓存盘下端阵列分布有若干个高压喷管,所述蓄水池的污泥出口位置设有送料绞龙,送料绞龙出料端设有用于承接污泥的淤泥传输带,所述淤泥传输带的支架右下侧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转向架。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筛分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提升筒外侧的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下端与旋转滤筒上端连接,所述旋转滤筒下端设有一个用于承接淤泥的锥形载料板,以便携带淤泥与其一起高速转动,所述锥形载料板外端与蓄水池内壁旋转密封,所述驱动齿轮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离心件。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锥形载料板上阵列分布有若干个条形刮板。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提升筒下端表面分布有若干个进水孔。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船体上设有用于检测液位高度的水位探测器。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提升驱动件包括设置在提升轴上端的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通过第一传动皮带与第一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带轮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离心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提升筒一侧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外侧齿面与旋转环上端的齿环啮合,所述驱动齿轮上的带轮槽通过皮带与第三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带轮设置在传动轴一端,所述传动轴另一端设有一个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第二带轮下端的齿环相互啮合。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多个所述高压喷管的喷液方向朝向提升筒轴线设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通过使用高压喷水对河底淤泥进行击碎,使得淤泥与水混合,然后通过将泥水抽至蓄水池中,利用筛分组件实现固液分离,然后将筛分后的淤泥转送至岸边,这种清淤方式无需直接与河底进行碰撞,从而避免设备损坏的问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下侧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的结构局部放大图。
[0019]其中:船体11、升降推动杆12、升降座板13、转向架14、淤泥传输带15、驱动电机16、第一带轮17、第一传动皮带18、第二带轮19、齿环20、传动齿轮21、第三带轮22、出料管23、提升筒24、驱动齿轮25、旋转环26、旋转滤筒27、锥形载料板28、蓄水池29、高压液泵30、缓存盘31、高压喷管32、提升叶片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
[0022]请参阅图1

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浮力的船体11以及设置在其上的水位探测器,所述船体11上方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升降座板13,所述升降座板13下端分布有若干个升降推动杆12,所述升降推动杆12的输出端与船体11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推动杆12下端与船体11转动连接,通过三个升降推动杆12来调节升降座板13的倾斜角度,所述船体11中间位置设有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位置竖直设有一个提升筒24,所述提升筒24下端沿着开口延伸至河水中,所述提升筒24中间位置同轴设有
一根提升轴,提升轴外侧设有提升叶片33,所述提升轴上端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提升驱动件,所述提升筒24所在的升降座板13上端设有一个用于缓存河水的蓄水池29,所述蓄水池29与提升筒24同轴设置,所述提升筒24上端外侧阵列分布有若干个用于排液的出料管23,所述蓄水池29内部设有用于固液分离的筛分组件,所述蓄水池29右下侧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接高压液泵30,所述高压液泵30的出水口通过软管连接套设在提升筒24下端外侧的缓存盘31,所述缓存盘31下端阵列分布有若干个高压喷管32,所述蓄水池29的污泥出口位置设有送料绞龙,送料绞龙出料端设有用于承接污泥的淤泥传输带15,所述淤泥传输带15的支架右下侧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转向架14,实际使用时,通过提升驱动件带动提升叶片33转动,从而使得河水沿着出料管23排出,河水中的污泥会被筛分组件过滤,干净的河水在高压液泵30的作用下会进入缓存盘31中,然后沿着高压喷管32下端口高压喷出,从而将河底的淤泥打散,打散后的淤泥会随着河水进入蓄水池29中进行分离,这种清淤泥的方式无需使得机械设备直接作用于河底位置,避免出现叶片碰到石头损伤的问题;
[0023]多个所述高压喷管32的喷液方向朝向提升筒24轴线设置,这样就可以使喷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浮力的船体(11),所述船体(11)上方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升降座板(13),所述升降座板(13)下端分布有若干个升降推动杆(12),所述升降推动杆(12)的输出端与船体(11)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推动杆(12)下端与船体(11)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1)中间位置设有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位置竖直设有一个提升筒(24),所述提升筒(24)下端沿着开口延伸至河水中,所述提升筒(24)中间位置同轴设有一根提升轴,提升轴外侧设有提升叶片(33),所述提升轴上端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提升驱动件,所述提升筒(24)所在的升降座板(13)上端设有一个用于缓存河水的蓄水池(29),所述蓄水池(29)与提升筒(24)同轴设置,所述提升筒(24)上端外侧阵列分布有若干个用于排液的出料管(23);所述蓄水池(29)内部设有用于固液分离的筛分组件,所述蓄水池(29)右下侧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接高压液泵(30),所述高压液泵(30)的出水口通过软管连接套设在提升筒(24)下端外侧的缓存盘(31),所述缓存盘(31)下端阵列分布有若干个高压喷管(32),所述蓄水池(29)的污泥出口位置设有送料绞龙,送料绞龙出料端设有用于承接污泥的淤泥传输带(15),所述淤泥传输带(15)的支架右下侧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转向架(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疏浚用送泥上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分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提升筒(24)外侧的旋转环(2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进伟曲毅丁宇杨宏旺刘雪徐慧荟张培杨张华巍王兆选谢辉张来君孟祥利赵风涛王金城李守伟于海深常安李鹏柳晓明马吉飞牟玉明任国杰杨建成王翠辉孙国剑吴晓峰肖洪钢臧岐山李雪凡张广为赵伟龙张林杨小明朱恩祖王强张德亮郑勇刘晓锋于莎莎于广旭郭爱强
申请(专利权)人:毅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